在過去整整30年的改革過程中,我國的公車制度一直沒有受到根本性的觸動,情況反而是日甚一日。隨著整個國家的經(jīng)濟發(fā)展和政府財政收入的增加,公車的數(shù)量不但越來越多,車子的檔次也越來越高,甚至越來越豪華。根據(jù)前幾年有關數(shù)據(jù),當時我國大約共有350萬輛公務用車。而且即使是在公車改革開始進行的這15年中,其數(shù)量仍在以每年20%的速度增加。公車的不合理消費已經(jīng)成為各級財政支出的沉重負擔,公車占用了大量的社會資源。
早在幾年前,就有我國每年公車消費3000億元的說法,如果這個說法是有根據(jù)的,那么,現(xiàn)在的公車消費以及一些地方因公車改革而發(fā)放的“車補”,應該遠遠超出3000億元這個數(shù)字。據(jù)此有人指出,中國公車消費已經(jīng)超過國家在教育和醫(yī)療方面開支的總和,是國防開支的兩倍。公車的大量存在,不僅不合理地消耗了大量的公共資源,而且造成一系列其他的弊端。
在評論中國改革的時候,特別是與其他國家的改革進行比較的時候,人們經(jīng)常提到這樣一個判斷,即中國的改革是一種漸進式的改革,而中國的改革之所以成功,也就在于采取了漸進式改革的模式。
中國的改革真的可以完全用漸進式改革來概括嗎?現(xiàn)在看來,對于這個在若干年前已是定論的問題的答案似乎越來越不確定。不錯,在過去30年的時間里,我們可以找出許多漸進式改革及其成功的例子,但在這30年的改革史上,越是靠近后半段,越是難以用漸進式改革來概括,或者貌似漸進但卻是失敗的例子就越多。以這里的公車改革為例,無論如何我們都不能不稱之為漸進,相關政策的制定者也總是告誡人們,這樣的改革不能急,只能慢慢來。但結果卻是這樣的現(xiàn)狀。
然而,另外的一些改革,則無論在何種意義上都不能稱之為漸進式改革。比如國企改革中部分職工的失業(yè)下崗,無論是按照時間標準,還是按照補償標準,或是按照其他的什么標準來衡量,則都可以稱之為激進式改革,甚至可以稱之為相當激進的改革。這項改革的激進與公車改革的漸進,無疑形成鮮明的對照。再比如,關于官員財產(chǎn)申報制度,人們也呼吁了很多年,而且在實踐中可以看出,沒有這項制度,腐敗現(xiàn)象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遏制,但直到現(xiàn)在為止,有關方面的回答仍然是“條件還不具備”。而與官員財產(chǎn)申報制度所要求的條件較近似的高收入者的收入申報(確切地說是高收入的工薪階層的收入申報),卻能夠雷厲風行地加以推進,甚至是當年制定政策,而相關對象還完全沒有記錄自己當年收入的情況下,就立即加以實施了。
在最近這些年,我們改革中出現(xiàn)了一個明顯的傾向,即凡是涉及減福利的,都非常神速,而凡是涉及削特權的,都進展緩慢。原因何在?就在所涉及的對象不同。就此而言,改革中的更實質問題也許不在于漸進還是激進,而是有無公眾對改革的參與,公眾的參與能不能影響甚至決定改革的進程。在前兩年反思改革時,人們就提出了參與式改革的問題,現(xiàn)在看來,這已經(jīng)是一個對改革命運攸關的問題了。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30周年。在這樣的一個歷史的點位上,思想再解放,改革再出發(fā),成為我們必然的選擇。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改革的新的背景,新的制約條件,也是需要我們正視的。而公車改革,無疑會在這方面給我們提供許多有益的啟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