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糧食能否承受“能源化”之重
    2006-12-29    本報記者:葛如江 林艷興 王曉明    來源:經濟參考報

    近年來,我國為應對油價高漲,指定四家企業(yè)試點用糧食加工燃料乙醇,按10%的配比摻入汽油中以節(jié)省原油。后來出于對糧食安全的擔憂,國家有關部門態(tài)度慎重,沒有再新批燃料乙醇的生產項目。但記者最近調查發(fā)現,由于試點項目給業(yè)界帶來了較高期望,在投資商和糧產區(qū)地方政府的“雙輪驅動”下,糧食能源項目在一些地方正以更隱蔽的方式出現,而業(yè)界對“糧食能源化”的利弊仍然爭論不休。

“糧食能源熱”方式更隱蔽

    在吉林榆樹市的長春五棵樹經濟開發(fā)區(qū),比鄰而居的兩個“超大型的玉米深加工項目”——吉糧天裕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和中糧生化能源有限公司,正在緊鑼密鼓地開工建設。按照計劃,兩個項目一期消耗玉米都是60萬噸,二期建成后也都是100萬噸。
    榆樹是我國近三年連續(xù)的“全國產糧第一縣(市)”,每年糧食產量240萬噸,其中玉米180萬噸。但榆樹市市長助理、五棵樹經濟開發(fā)區(qū)副主任孫凌岐告訴記者說:“如果兩個項目全面完工,榆樹全市的玉米都不夠這兩家企業(yè)消化,而需要外調。”
    記者走馬東北三省發(fā)現,像榆樹一樣由于加工業(yè)迅速發(fā)展而即將帶來的“產能大于產量、產區(qū)將變銷區(qū)”的情況比較普遍。傳統(tǒng)的飼料加工業(yè)、淀粉加工業(yè)呈剛性增長,“能源化”則是添加在玉米加工熱潮中的“一把新火”。由于國家對用糧食加工燃料乙醇嚴格限制,項目上馬因此花樣翻新,“糧食能源化”的方式變得更加隱蔽、復雜。
    ——燃料乙醇繼續(xù)擴產、爭上項目。原來國家已批準建設的吉林燃料乙醇公司、黑龍江華潤酒精公司、河南天冠燃料乙醇公司和安徽豐原生化公司四家定點生產企業(yè)紛紛擴產。目前,這四家企業(yè)產能已由2004年122萬噸增加到2005年的164萬噸。
    但這個產能還遠遠不能滿足遠期的需求,F階段燃料乙醇使用還僅限于黑龍江等九個省市,如果后期在全國推廣,以2005年我國汽油消費量4366萬噸算,添加的燃料乙醇需要436萬噸。而目前我國酒精總產量為390萬噸,全部轉化為燃料乙醇也不夠。因此,不少地方仍在論證上馬新的乙醇生產項目,伺機爭取國家批準。
    ——轉戰(zhàn)乙醇上游產品酒精市場。生產燃料乙醇需要國家批準,成品油市場終端也由石化企業(yè)掌握,而酒精轉化為燃料乙醇只有一步之遙,不少企業(yè)便打起“擦邊球”,建酒精廠“先斬后奏”。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不完全統(tǒng)計,全國正在新建及改擴建的酒精生產能力已達到160萬噸/年,其中小部分已經在2005年底之前投產,剩余能力將在2006年進入生產狀態(tài)。只要政策允許,市場有需求,這種項目很快就可以轉產燃料乙醇。
    ——生產下游的生物化工產品,直接替代石油化工產品,這也可以規(guī)避國家立項門檻的限制。吉糧天裕100萬噸玉米深加工、年產30萬噸化工醇項目,其主要產品乙二醇、乙酸乙酯原來都是從石油中提取的。

新的糧食能源化項目以各種名目上馬

    用玉米、小麥的陳化糧加工燃料乙醇是最早探索的能源替代途徑之一。燃料乙醇位列我國““十五””十大重點工程,2000年開始生產。由于當時燃料乙醇價格高于汽油,因此發(fā)展緩慢,到2002年全國產量才三萬噸。但2004年全球能源和石油價格上漲使燃料乙醇身價倍增。在國家系列財稅政策的扶持下,燃料乙醇從無市場變?yōu)橛惺袌,生產企業(yè)從當初的加工無利潤變?yōu)橛欣麧櫍瑖疫包銷產品。因此,2005年國家指定的四家燃料乙醇生產企業(yè)的產量猛增到69萬噸,燃料乙醇項目從以前的“包袱”變成了人人爭搶的“財富”。
    目前,國家有關部門對用糧食發(fā)展能源已經基本取得共識,發(fā)展替代能源的戰(zhàn)略已由當初單一的用糧食加工燃料乙醇轉變?yōu)樯镔|能源的綜合開發(fā),堅持“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原則。國家有關部門對新上糧食基燃料乙醇項目不再鼓勵,并進行嚴格控制。
    但是,國家相關部門對于用糧食加工乙醇的上游項目及其下游替代石油化工產品的生物化工產品,在監(jiān)管上卻存在盲區(qū)。由于用糧食加工燃料乙醇及其上下游產品技術成熟,且在目前情況下大規(guī)模的原料采購比較容易,成本低廉,因此企業(yè)仍然對其青睞有加。再加上東北產糧區(qū)經濟比較落后,地方財政緊張,又適逢國家實施“東北振興”戰(zhàn)略的良機,上項目的沖動也非常強烈,玉米資源是當地優(yōu)勢。在企業(yè)追逐利潤和糧產區(qū)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的“雙輪驅動”之下,新的糧食能源化項目便通過各種手段、以各種名目上馬了。
    東北一個正在建設的百萬噸玉米深加工企業(yè)的負責人告訴記者,按照他們上馬的工藝,三噸玉米可以生產一噸化工醇、一噸DDJS飼料和一噸酒精。以目前石油價格和玉米價格,每生產一噸化工醇能獲利1200元。如果年產20萬噸,利稅就是兩億元。為此,公司緊緊抓住機遇快馬加鞭,項目從提出到開工僅用了兩三個月的時間,4月份開工10份就要求投產,可謂“從天而降、拔地而起”。而地方政府對企業(yè)也給予了無私的關懷,近35公頃的土地全部無償提供。

糧食安全的“蓄水池”還是“導火線”

    “糧食能源化”正在引發(fā)我國糧食市場的巨大變動,其“連鎖反應”目前有的已經顯現,有的將繼續(xù)顯現。實際上,關于“糧食能源化”對糧食安全的影響的話題自其出現以來就沒有停止過。雖然目前有關部門已對其初步形成共識,但記者調查發(fā)現,業(yè)界對此仍然爭論不休,有的專家甚至還在強調“能源化”對糧食安全的正面作用。
    一些專家擔心,若“糧食能源化”任其發(fā)展,不加控制,將會使我國糧食市場波動由原來常見的“生產減少”、“流通不暢”兩個因素,增加一個“加工過量”因素,成為糧食安全問題新的“導火線”。中國農科院院長翟虎渠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中國糧食不能承受“能源化”之重,為了解決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我們的土地已經筋疲力盡。用玉米、油菜替代能源,可以研究,但產業(yè)化不能推開。如果大量靠玉米、油菜解決能源問題,將會是一場災難。
    國家指定燃料乙醇生產企業(yè)之一的安徽豐源集團公司總工程師薛培儉則說,加工是糧食市場的“蓄水池”、糧食安全的“平衡器”。有了加工,我們可以更好地調控市場余缺,保證糧食市場的“緊平衡”。他說,維護國家的糧食安全,除了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不能忘了“藏糧于企”——加工企業(yè)。
    他還說,目前,我們每年有8000萬噸至9000萬噸的玉米用作飼料,至少有3000萬噸淀粉被浪費。如果大力發(fā)展包括燃料用途在內的深加工,通過現代分離技術,可以把玉米中適合做飼料的蛋白質和適合發(fā)展淀粉加工業(yè)的淀粉分離出來,讓他們各就其位、各得其所。這符合循環(huán)經濟、節(jié)約型社會理念,更有利于促進糧食安全。
    長期從事玉米深加工科學研究的吉林省輕工業(yè)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張陸說,用糧食加工酒精替代石油能源,是當年科學家為了解決糧食銷售包袱而努力攻關的結果,當前的“糧食能源熱”首先是值得肯定的。但糧食安全問題的擔憂也不能忽視,問題的關鍵是要找到一個糧食安全和能源安全的平衡點。同時,他認為,加工增值保持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而“農民種糧積極性對于保障糧食安全的意義比什么都重要”。
    大連商品交易所副總經理郭曉利認為,玉米加工、糧食能源化對糧食安全影響到底有多大,是利是弊,利弊如何衡量,還應研究。目前各地上項目的沖動很大,形式很多,國家有關部門都應對其加強監(jiān)測、監(jiān)控,做到心中有數。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