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底,高層委托有關機構赴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進行樓市調研,并且征求民間研究機構意見,以此更真實地了解目前政策對房地產市場帶來的影響,防止樓市調控對經濟造成誤傷,為制定下一階段樓市調控政策做準備。(7月11日《上海證券報》)
在當下中國樓市調控進入各方利益博弈,由于缺少權威信息發(fā)布,基于各方利益博弈需要的信息來源“像霧像風又像雨”,讓決策層對既定后續(xù)政策舉棋不定,讓公眾對未來房價走向研判一頭霧水的背景下,高層委托有關機構進行樓市調研適逢其時十分必要。 我注意到,高層調研主要目的是防止誤傷經濟,以便制定下一階段樓市政策,主要方式是調研民間研究機構。我的問題是,光調研民間研究機構還不夠。一位參與此次深圳地區(qū)調研的本土機構房地內參的總經理透露,“這次調研聽取我們這樣的民間研究機構的意見,在以前是沒有出現(xiàn)的。這表明了高層迫切地希望了解市場最為真實的情況!薄罢{研了解的情況包括新國十條后投資客的動態(tài)、‘雙限雙認’的影響、如何推動保障房建設,房產稅推出的影響等各方面問題。”其實在我看來,盡管從理論上講,民間研究機構基于其獨立研究性質,其研究結果相比其他渠道更具中立性客觀性可信性,然而,并不能因此代替對民眾反應的直接調研。因為民眾反應未必是民間研究機構的研究重點,即便民間研究機構研究結果有涉及民眾反應的成分,也不等于真實即時的民眾反應信號。更何況,在開發(fā)商財大氣粗“贏者通吃”的語境下,不少地方官員媒體與開發(fā)商“一個鼻孔出氣”的生態(tài)下,地方研究機構能保持獨立品格不與開發(fā)商“隔穿一條褲子”者鳳毛麟角。事實上,現(xiàn)下不少地方民間研究機構早已“掛羊頭賣豬狗肉”嘩變?yōu)殚_發(fā)商的商用輿論工具。 我還注意到,之所以選擇調研民間研究機構,背景目的在于經濟形勢再度復雜,宏觀調控面臨“兩難”問題增多。深圳一位開發(fā)商公開宣稱,“中國的房地產業(yè)帶動著相關56個上下游行業(yè),房地產持續(xù)2個多月保持非常低的成交量,這對于國內經濟的影響很大。”加之各地土地交易不活躍致使地方債務問題凸顯,金融機構風險增加。 我承認,在近年來多輪調控陷入“屢漲屢調屢調屢漲”尷尬怪圈,房地產已然成為“支柱產業(yè)”,幾近深度綁架地方經濟,對地方官員幾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背景下,房地產調控何去何從,確乎須要從經濟增長大局計。然而,住房是關系億萬民眾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問題,“住有所居”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目標,是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fā)展成果的重要體現(xiàn)。房價問題從來就不單單是個經濟問題,也是事關國家發(fā)展全局和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重大政治和社會問題。政府存在的理由是讓人民有尊嚴過得更幸福,發(fā)展必須為了人民尊嚴幸福這一元目的,發(fā)展也必然依靠人民生產消費之唯一路徑。加快發(fā)展也好,保持增長也罷,倘若以民眾買不起房甚至租不起房為代價,這樣的發(fā)展和增長恐怕既不會讓人民擁有尊嚴幸福,也難以依靠人民生產消費來維系。 毋庸諱言,本輪調控以來,房價畸高“舊疾”未愈,復添租金瘋漲“新傷”。央行公布的一份針對全國儲戶的調查顯示,超過70%的居民認為房價“過高,難以接受”!拔伨印薄ⅰ跋佔濉、“房奴”、“裸婚”族們苦不堪言,高房價已經成為不少國人生活的“不可承受之重”。而國內外歷史現(xiàn)實提供的諸多教訓是:房價問題事關全局,如果長期居高不下,必將成為整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不可承受之重”。摸底樓市調控理應關注民眾反應,甚至將民眾反應視為首當其沖的第一信號。 本輪調控始初,有專家預測房價要跌30%甚至50%。事實證明他們過度的書生氣對真實房地產原生態(tài)缺乏了解,F(xiàn)下對一些地方政府而言,究竟他們想不想將價格拉下來?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因為“禿頭上虱子明擺著”:被“土地財政”劫持綁架下,房價下降將直接影響地方出讓土地收入,此其一;其二,房價下降勢必影響地方GDP增長;其三,當下真正能對政策決策有影響力的人,乃是包括有房階層或能從房地產發(fā)展中獲利者在內的由富人官員專家組成的既得利益集團。而最須要“住有所居”“居有其屋”安居樂業(yè)基本權利的廣大民眾,卻對調控政策缺少話語空間和表達渠道,所謂的“民怨沸騰”對調控政策的影響力微乎其微。作為利益博弈的弱勢方,他們的聲音和反應更應當更值得關注。緣此,我大聲疾呼:摸底樓市調控,民眾反應應予高度重視!當然,我更希冀本次樓市調研計劃已將民眾反應列入“重中之重”,愿我的呼吁多此一舉說了白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