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1月20日《華夏時報》報道,《工資條例》的前期立法調(diào)研已經(jīng)完成,目前正在為草案的成型緊鑼密鼓。該條例旨在解決一線職工工資偏低、工資增長緩慢、遭遇欠薪等難題。但是就公眾認為的“條例即出臺,工資可望漲”的說法,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工資司司長邱小平直言,“將來出臺的《工資條例》,與工資增長不必然互為條件。”
在《工資條例》與“漲工資”的關(guān)系上,邱小平的表達可謂字斟句酌,但令人不解的是,面對勞動者工資偏低的事實,如果《工資條例》也不能帶給國民漲工資的希望,那么公眾還期待這個條例什么呢? 工資跑不贏CPI,更遠低于GDP增速。我國GDP連續(xù)20多年保持兩位數(shù)的高速增長,而工資在GDP中的比例卻呈明顯的下降趨勢。中國人民大學的教授文躍然指出,過去20年,中國經(jīng)濟的高速增長是建立在節(jié)約工資成本的基礎(chǔ)上。以珠三角為例,該地區(qū)的勞動生產(chǎn)率相當于美國的17%,但是工資水平只相當于美國的6.67%。 切切實實把工資漲起來,既能讓全民共享經(jīng)濟成果,更能增加國民抵御通脹的能力。如果不為此,《工資條例》所為何來?有專家認為《工資條例》為職工確立薪資議價的通道比單純地要求漲工資更重要!凹纫x予職工在薪資面前的說話路徑,還要考慮職工的說話能力!笨墒聦嵤,在此之前,《勞動法》、《地方最低工資標準》等法律法規(guī)都對工資增長有些許規(guī)范,但最終都沒有形成工資增長的良性機制。在工會無力的情況下,《工資條例》又怎樣提高職工對工資的議價能力?而如果勞動者的議價能力仍然微弱,那么“企業(yè)對工資的分配多數(shù)通過市場完成”仍是一句空話。 更讓人失落的是,對于《工資條例》的出臺時間,邱小平表示,《勞動合同法》四審才完成,《工資條例》同是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一部法律,在超高的社會敏感和廣泛的社會參與中,其出臺時間“不好預測”。 看來,《工資條例》是等不起了,勞動者的博弈能力看來也不是一兩年就能提高的,而全球性的物價上漲態(tài)勢看來也不是一時半會能降下來的。那么,在此之前,為了讓國民免于長久地沉溺于“經(jīng)濟高速增長,工資長期虧損”的相對被剝奪感中,還是先實實在在漲點工資吧,這也考驗著政府的執(zhí)政智慧與社會治理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