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畸高的房價和普遍性的物價上漲壓力下,納稅人對當下偏低的個稅起征點已經到了無法容忍的地步。繼前幾天清華經濟管理學院教授王一江在某研討會上“大幅度提高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的呼吁后,納稅人近日又通過媒體重申了這個訴求,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3698名參與者中,有97.0%的人認為目前的個稅起征點不合適,與此同時,有同樣比例的人期待能將其調高。(見11月5日《人民日報》)
從網友跟帖和民意取向看,如果就“提高個稅起征點”問題進行全民公投,相信支持率甚至會超過這個數據。 有人會說,這種民意不可靠。從個人利益出發(fā),納稅人當然會期待個稅起征點越高越好,因為個人就可以納更少的稅,每個月的工資單上就有更多的錢屬于自己——可如果公民都少交稅的話,公共財政沒錢了,拿什么來支撐醫(yī)療、教育、住房等公共產品的供給? 這話當然不錯,納稅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但當下納稅人降低個稅起征點的訴求,絕非是利用多數人優(yōu)勢逃避納稅義務,而是在追求一種起碼的納稅公平感。稅負公平是最重要的稅收原則之一,如果能享受到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納稅人甚至可以容忍較高的稅率,但如果稅負很不公平,納稅人就難以容忍了。當下中國的稅負不公,正典型地表現(xiàn)在個稅起征點的偏低上。 個稅起征點從800元提高到1600元,這是稅負公平一個不小的進步,可從當下的現(xiàn)實看,這個起征點仍然很不公平。這種不公一方面表現(xiàn)在個人身上,正如有人接受調查時稱:個人所得稅應該是保護中低收入者利益的一種手段?墒乾F(xiàn)在一些沿海城市不少外來務工者的工資也在1600元以上了,按說他們應該被“反哺”,可如今卻成了征收對象。今年以來,北京五環(huán)路以內商品住宅期房均價已漲至13754元,全國房價都是漲聲一片,許多城市的人數月收入才夠買一平方米,可每個月光個稅就得交好幾百——這種稅負非常不公平。 不公另一方面表現(xiàn)在縱向不公上,即不能保證經濟條件不同的人負擔不同數額的稅收。征稅本應讓高收入者承擔更高比例的稅負,可這么低的個稅起征點,只能造成嚴重的貧富倒掛。據統(tǒng)計,個稅收入的65%來源于工薪階層,而真正高收入群體的納稅并不是很多。 十七大報告一個令人醒目的提法是,在初次收入分配中也要實現(xiàn)公平與效率的統(tǒng)一——怎么落實呢?提高個稅起征點應是最先考慮的選項,這可讓工薪階層承擔與其經濟狀況相適應的稅收,培育正在成長的中間階層,讓富人承擔更多的稅收。而且,國家也完全有經濟實力承擔提高起征點可能帶來的財政損失——中國的財政收入已經保持了多年的高速增長,1999年,全國財政收入突破1萬億元,2006年財政收入高達3.9萬億元。另外,央企2006年利潤達7200億元,再加上我國外匯儲備已居世界第一位,達1萬億美元——國家的榮耀不應只體現(xiàn)在國家財政的充裕上,更應體現(xiàn)在國民的富裕上。 當然了,納稅人期待提高個稅起征點,更期待能有一個清晰、公平的個稅起征標準。為什么定在1600元,是根據什么標準,這個標準考慮了哪些因素,有沒有把物價上漲水平計算在內等,這都要交代清楚,讓交稅的百姓交得明白,交得情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