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回放]據(jù)《南方日報》11月4日報道,中國社會科學院日前公布了一項所謂的“2007年全國主要城市白領工資標準”。據(jù)此,北京月收入5000元,上海5350元,廣州4750元,杭州4980元,蘇州4300元,廈門4100元……等等,才算得上“白領”。
不知道社科院的專家們花了多少經(jīng)費,才“研究”出了上述數(shù)據(jù)。但筆者思忖再三,也想不出研究和公布這樣一個
“標準”有什么實際意義。甚至可以說,這個所謂的“白領工資標準”實屬無稽、無聊。
眾所周知,“白領”是個寬泛的概念,簡言之,這是城市“OFFICE上班族”的一種泛稱。上到手握重權的高層領導和管理者,下到整日碌碌的普通職員,但凡以腦力勞動為主者都可稱為“白領”,其構成的復雜性決定了這只能是一個模糊型概念。而觀諸上述社科院的“白領工資標準”,月收入?yún)s已經(jīng)精確到了“10元”線。若此,堪稱無妄無稽。
給“白領”定出這樣具體的收入標準,是為了讓收入高的白領安心,還是為了給收入低的白領添堵?抑或,是為了引導企業(yè)調整白領的工資標準,還是要誘導白領們起而爭取自己的收益?實在令人難以明白,令人能夠感到的只有無聊。
因此,這些數(shù)據(jù)雖然是由權威的社科院堂皇出臺,卻實在很“無厘頭”。這一事件,再次凸顯出當前社科類科研的泡沫化傾向———這實際上才是一個更本質的問題。
當前,中國社會正處在社會結構轉型的關鍵時期。可以說,為社會科學發(fā)展提供了極佳的實驗場所,同時許多社會問題的解決也有賴于社科研究的成果。譬如如何發(fā)展法規(guī)有效調整新型社會關系和矛盾的問題,譬如進城農民的心理適應問題,譬如壓力正在逐年加大的養(yǎng)老問題……許許多多的問題,都需要社科研究者作出不懈努力,在推動學科發(fā)展的同時,更進一步推動社會發(fā)展。
然而,正是在這樣的時期,卻恰恰有一些社科研究者被浮云遮了望眼,“學術研究”不斷趨于泡沫化,其一是表現(xiàn)在水貨
“論文”“專著”充斥,以騙錢為主的“國學班”等越來越多;二是表現(xiàn)在諸如孫悟空家鄉(xiāng)何在、秦可卿原型為誰、孔子身高幾何等無厘頭“學術成果”經(jīng)常出現(xiàn)。由是,諸多專家簡直類同于網(wǎng)上的“磚”家,貽笑大方。
與自然科學類的研究有所不同,社科類研究尤其需要“真問題”、“大情懷”,惟此方可顯現(xiàn)出學術的價值、責任和尊嚴。社科學術研究的無厘頭傾向,是對學術資源的浪費,對學術責任的背離,對學術尊嚴的最大褻瀆。是故,對“白領工資標準”這類“學術研究成果”,或并不能一笑了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