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9-10-23 作者:本報記者 孫麗萍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10月19日,站在上海博物館四樓《海帆留影:荷蘭倪漢克捐贈明清貿易瓷展覽》的展廳內,58歲的荷蘭收藏家倪漢克欣慰地說,“300年前的中國瓷器,終于回家了!
作為第十一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jié)的展覽活動之一,從10月20日至12月20日,倪漢克所捐贈的90多件明萬歷時期至19世紀中國輸入歐洲的外銷青花瓷器,將在上海博物館展出。
昔日渡海西去,今日航空東歸,90余件中國瓷器在歐洲大陸歷經兩三百年后重新回到中國。這是荷蘭收藏家倪漢克的一個壯舉。
倪漢克出生在荷蘭的阿登豪特。他的祖父是一位銀行家,從上世紀20年代末開始收藏包括中國貿易瓷在內的藝術品。
明末清初,大量中國瓷器通過海運途徑,進入荷蘭和歐洲大陸的不少國家,這些瓷器被稱為“貿易瓷”。它們既是中歐經濟貿易的早期“見證”,又帶著中國獨特的文化與審美風靡了歐洲富裕階層。但此后,中國外銷瓷在歐洲已經十分罕見,也很少有人了解。
“和外祖父、父親一樣,我很快也迷上了中國瓷”。倪漢克說,小時候,他常常凝望著那些古老的中國瓷盤、瓷瓶和青花罐,看著那些別具一格的裝飾圖案,對那些身穿“長裙”、頭扎馬尾的中國男人和梳著發(fā)髻的中國女人感到好奇。對古老中國的好感與想象,在這個荷蘭人心底油然而生。
1991年,倪漢克的父親去世,他繼承了全部的青花瓷收藏品,也繼承了這份收藏傳統。為了擴充藏品,倪漢克參加過各種各樣的拍賣會。“當我看到一件自己所中意的瓷器,認為它可以使我的藏品錦上添花,就會毫不猶豫地收入囊中!
在荷蘭,倪漢克從事房地產業(yè),是一名成功的商人。但是,每當夜晚來臨時,尤其是到了周末,他總會在琳瑯滿目的收藏著中國瓷的櫥柜前坐上一、兩個小時,靜靜地欣賞和把玩。
“幾年前,我的生活發(fā)生了變化。我賣了房子,必須考慮如何處理自己收藏的中國瓷器。賣掉它們?這無疑是一種選擇。但我內心有一個聲音,希望自己像父輩們一樣,把這批珍貴的中國瓷完整地傳承下去!
就在那段決定藏品去留的日子里,倪漢克第一次來到了中國。當時的初衷其實是為了參觀上海展覽中心舉辦的一個歐洲19世紀繪畫藝術博覽會,但他專程去拜訪了上海博物館,了解了它的瓷器收藏。
“我覺得那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去了解我收藏的瓷器所來源的地方。出乎意料的是,此行更讓我親身了解和感受到了中國在改革開放以來的31年中是如何發(fā)展進步的!边@趟旅行,不僅圓了荷蘭人倪漢克的中國夢,也讓他做出了一個也許是他一生中最為重要的決定:將這批瓷器捐贈給上海博物館,而不是分開來留給自己的幾個孩子。
2008年,倪漢克將自己家族三代人收集和珍藏的97件瓷器捐給了上海博物館,總價值估計高達數百萬美元。雙方簽署了捐贈協議。惟一的條件是:2012年,上博要在倪漢克的家鄉(xiāng)———荷蘭海牙局舉辦一個主題為“中國官窯瓷器”的展覽。
上博專家表示,除了單純的青花瓷,這批捐贈瓷器中還有少量灑藍釉地青花和青花五彩描金瓷器,器形則包括盤、碗、罐、茶壺、熏爐以及不同造型的瓶,裝飾圖案則從仕女圖、《西廂記》故事、到麒麟、花鳥、紋章,十分豐富。它們保存狀態(tài)較好,釉色光潤、造型別致、裝飾美觀,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事實上,來到上海的不僅是倪漢克的瓷器收藏。2008年,倪漢克也移居上海擔任高緯環(huán)球上海分公司執(zhí)行顧問,變成了一名“新上海人”。
“現在距離討論捐贈之始已經差不多有一年時間了。我常常回想起那時的情景。把整整三代人的收藏捐贈出來,這讓人有一種非常非常特殊的感覺。但每次想起,我都十分肯定自己做了一個正確的選擇。因為,我熱愛中國這個國家,也熱愛它的文化!
倪漢克說,如今,他每周至少有一、兩天要來上博看一看,看看他心愛的“寶貝們”棲身的“新家”。同時,他已經開始收藏中國青銅器。
從荷蘭到中國,跨越茫茫的海洋與大陸,這個荷蘭人的中國情緣仍然在延續(xù)。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