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進課堂進影院渴望復蘇[圖]
    2009-01-21    本報記者:董學清 郭倩    來源:經濟參考報

  1月7日,武漢京劇院編排的京劇《吉慶街生活秀》亮相北京梅蘭芳大劇院。該劇改編自池莉的小說《生活秀》,“梅花獎”“文華獎”得主、武漢京劇院院長劉薇扮演女主角來雙揚,男一號由京劇名家關棟天擔綱。
  這是劉薇(右二)在劇中扮演來雙揚。新華社記者:李文 攝

  隨著電影《梅蘭芳》在全國的上映,我國京劇藝術的2008年畫上了一個驚嘆號。
  從去年初引發(fā)熱議的“京劇進課堂”,到在百年奧運舞臺上大放異彩,再到第五屆中國京劇藝術節(jié)的舉行,一度備受冷落的“國粹”,在2008年頻頻進入人們的視野。而在風光一時的背后,京劇更面臨著觀眾市場日益萎縮、京劇院團缺乏活力、藝術人才難以為繼的種種無奈。也正是在這一年,國家為振興京劇藝術進行的大量投入開始有了回報,藝術家歷經多年的改革成果也初見端倪。
  2008年,京劇在“冷”與“熱”之中體味失落與收獲,在喧嘩與沉寂之間渴望復蘇。

  話題頻出引人矚目

  2008年年初,根據教育部的決定,京劇進入全國200所試點中小學的音樂課堂。能否起到培養(yǎng)觀眾的作用,會否變相增加學生課業(yè)負擔,15首唱段和試點地區(qū)的選取是否合適,師資力量如何培養(yǎng)……一時間,“京劇進課堂”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門話題。
  不過,作為“國劇”,京劇中蘊含深厚的德育和美育價值,將這種傳統(tǒng)文化納入國民基礎教育體系的嘗試,還是得到了許多人的認可。
  8月,在奧運熱潮中,以傳統(tǒng)文化和美學為根基的京劇再度引起世人注目。奧運海報上,開閉幕式舞臺上,京劇元素處處生輝。奧運期間,北京各大戲院、劇場推出一臺臺經典京劇大戲,看奧運、逛北京、聽京戲,成為外國運動員和游客在北京缺一不可的旅游項目。
  10月,第五屆中國京劇藝術節(jié)在山東舉行。本屆京劇藝術節(jié)盛況空前,好戲連臺,40余個參演單位、37臺劇目、75場演出,4500多名演職人員登臺亮相,創(chuàng)歷屆京劇藝術節(jié)之最。參演劇目題材廣泛、風格多樣,集中展示了近幾年全國京劇藝術傳承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成果。
  12月,備受期待的電影《梅蘭芳》在全國各大院線上映。影片生動再現(xiàn)了梨園盛景,以特有的魅力傾倒了大批年輕觀眾。

  熱鬧背后的五味雜陳

  第五屆京劇藝術節(jié)上,一個導演忙13臺戲、一個作曲者為11部戲譜曲、名角主演滿場“飛”等現(xiàn)象,折射出京劇藝術人才匱乏、創(chuàng)作單一等令人堪憂的嚴峻現(xiàn)實。
  文化部藝術司戲劇處處長、中國戲曲音樂學會副會長尹曉東說,堂堂一個“國劇”,現(xiàn)在還在崗位上從事專業(yè)京劇音樂創(chuàng)作的不到10個人。他擔憂,5年以后怎么辦?誰來搞京劇音樂創(chuàng)作?多位受訪專家認為,這種“主創(chuàng)壟斷”的背后是人才的斷檔,折射出目前京劇中青年主創(chuàng)人員成長條件不佳的現(xiàn)狀。
  觀眾和演出市場同樣無法令人樂觀。京劇節(jié)上的74場演出,市場售票不到1%,絕大部分是贈票。據調查,近年來,全國各地的傳統(tǒng)戲劇演出中,劇場觀眾偏少,且以中老年觀眾占多數(shù),劇場里呈現(xiàn)一片“白花花”的景象。大部分年輕人對京劇敬而遠之,基本不進劇場。
  更讓京劇界擔憂的是,這門古老藝術面臨后繼乏人的危險。由于市場疲軟,一些經濟欠發(fā)達、觀眾基礎差的地方院團只好另謀生路,許多演員則不得不選擇一項副業(yè)維持生活。不少家長認為學京劇沒保障,即使孩子天分再高,也不讓其學戲。

  振興之路必須依靠改革

  很長時間以來,當代京劇處于一種奇特的境地:“臺上振興、臺下冷清”。而在2008年,很多人卻明顯感受到了希望之光。這種希望既來自國家的扶持,更包含著來自京劇藝術家自身的改革努力。
  近幾年來,國家對各京劇院團的投入扶持和宣傳力度空前。2005年,文化部對全國京劇院團評估確定了11家國家級劇團,17家省級重點劇團;2006年5月,京劇經國務院批準,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全國重點京劇院團保護和扶持規(guī)劃出臺,國家5年投入5000萬元用于新劇目創(chuàng)作、人才培養(yǎng)計劃、公益性演出等方面的扶持。
  在第五屆京劇藝術節(jié)上,京劇從表現(xiàn)形式到內容上的創(chuàng)新,無不顯示了融入市場的決心。
  不少劇目融入了交響樂、歌舞劇、音樂劇等藝術形式。京劇《鄭和下西洋》的樂隊有指揮的身影,傳統(tǒng)京劇伴奏樂隊和西洋交響樂隊同臺演奏,人聲合唱團側立一旁。
  中國戲曲現(xiàn)代戲研究會會長姚欣認為,京劇從誕生之日就廣納京腔、秦腔等唱法,“只有推陳出新,京劇才能跟隨時代前進!
  成立不到兩年的上海青年京昆劇團,排演了大型交響京劇《大唐貴妃》,主要演員都是青年新秀。在唱腔上,保留了12段梅蘭芳大師的原創(chuàng)原腔,同時新創(chuàng)了30余段唱腔唱詞。
  國家京劇院推出的青春版京劇《江姐》,所有演員年齡都不超過28歲。劇院特別邀請了張曼玲、王晶華、萬瑞興等老藝術家給青年演員說腔、摳戲,使這批青年演員的表演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國家京劇院院長吳江表示,起用劇院最年輕的一撥青年演員,意在讓青年演員傳承京劇創(chuàng)新的結果,讓創(chuàng)新和傳承成為一個系統(tǒng)工程,也為青年演員實現(xiàn)從“唱好戲”到“好唱戲”的飛躍創(chuàng)造機會。
  2008年,已走過5個年頭的上海燕萍文化藝術工作室,成為自我國舉辦京劇藝術節(jié)以來首次登臺的民營劇團。他們經過多年打磨的京劇《道觀琴緣》,不僅帶給觀眾藝術的享受,更帶來京劇演出市場化運作的驚喜。
  不依托國家劇院的優(yōu)越性,沒有撥款排戲,沒有團購包戲,《道觀琴緣》的布景、創(chuàng)作、音樂、舞美、導演共花去70萬元,這筆錢既有劇團負責人周燕萍用自己的房子作抵押貸的,也有向親戚、朋友借取的。經過市場檢驗,他們的探索取得了成功。
  京劇理論家劉連群說,越是科技發(fā)達、經濟走向全球化,一個國家就越重視對本民族文化的搶救、保護和傳承。我們必須站在這樣的高度來看京劇的未來。只有在藝術上不斷創(chuàng)新,才能迎來廣大年輕觀眾對京劇藝術的欣賞和熱愛,使京劇藝術重新走向輝煌。

  相關稿件
· 第九屆中國京劇票友邀請賽決賽開鑼 2008-11-12
· 一位英國人與中國京劇15年的緣分 2008-08-20
· 蘇州京劇進課堂啟動 2008-03-19
· “國粹京劇進課堂了” 2008-03-18
· 中小學生學京劇不能搞“一刀切” 2008-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