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以來,上海銀行間同業(yè)拆放利率(Shibor)跌宕起伏,以6月20日為最,銀行間隔夜回購利率達到史無前例的30%,7天回購利率也攀升至28%,而此兩項利率在近年來的很長時間里不及3%。Shibor是銀行間市場資金寬緊的指示器:Shibor上升,則銀行資金緊張,市場屏息;Shibor下行,則銀行資金充足,市場寬松。 銀行為何驟然錢緊、淪陷流動性困境?諸多季節(jié)性因素或許直接誘發(fā)了這場危機:半年末存貸比考核與中報披露壓力、稅收清繳與財政存款擠占(4000億元)、外匯市場監(jiān)管及補充外匯頭寸需求(千億元左右)、大量理財產品到期兌付(1.5萬億元)、全行業(yè)補繳存款準備金(5000億元)以及銀行分紅季逼近(2500億元)。 然而,中國缺錢嗎?截至5月底,廣義貨幣M2余額為104.21萬億元,實際增長速度為15.8%,超過年初預定的目標13%。2012年,M2占GDP的比值已從2008年4萬億元投資計劃出臺后的160%一路攀升至200%,而同期美國、歐元區(qū)與日本的M2/GDP分別為67%、95%和174%。顯然,在中國,貨幣投放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正不斷減弱,也從側面揭示,大量的社會融資其實并沒有投入到實體經濟中。 那么,錢都去了哪里?在全球經濟整體下行的氛圍中,商業(yè)銀行偏好將資金貸給大型國有企業(yè),基于實業(yè)利潤競逐的不易,大型國企又傾向以數(shù)倍于官方利率的價格將銀行貸款出借給中小規(guī)模企業(yè),而不是投資自身業(yè)務。這便構成中國非正式借貸市場的重要部分。根據(jù)標普測算,2012年底中國非正式借貸(即所謂影子銀行)市場的規(guī)模已達3.7萬億美元,占GDP的44%。在這個市場中,增長最快的領域是委托貸款和可產生穩(wěn)定現(xiàn)金流的銀行承兌票據(jù)及有價證券。今年前4個月,委托貸款與銀行承兌票據(jù)發(fā)行額已從一年前的6360億元翻番至1.6萬億元。其中,很大一部分資金流向了房地產開發(fā)企業(yè)與地方融資平臺。 商業(yè)銀行的另一慣常業(yè)務是從同業(yè)市場借入短期資金、投放長期項目,產生期限錯配。最常見的是銀行將資金配置于較長期債券以鎖定高收益,再將債券質押為短期回購融資。同業(yè)市場短期融資的低成本與長期債券投資的高收益,可確保商業(yè)銀行穩(wěn)穩(wěn)賺得較高利差。在高杠桿化的盈利模式驅使下,機構樂此不疲。從銀行流動性考量,則風險不斷放大。事實上,基于債券尤其是國債與政策性金融債的流動性好,債券投資的期限錯配風險相對較小。更危險的游戲在于,許多同業(yè)資金最終投放至期限較長的信貸資產、承兌匯票和信托受益權等非標準化、低流通性的資產,構成對銀行流動性的更大威脅。所有這些套利機會的存在,表明實體經濟中的機會微乎其微。 債務正在成為中國最大的金融問題,影子銀行市場鼓吹著資產價格泡沫。近期監(jiān)管層的一連串信號“盤活存量”、發(fā)行央票、“流動性管理事宜的函”以及“貨幣市場維穩(wěn)”公告,則不斷強化著其減少或控制貨幣市場注資、調整當前極端不合理的資金配置結構的明確意旨。市場寬松預期與政策緊縮立場的背離使機構短期流動性困境在當下立現(xiàn)。 內地銀行間市場資金緊張態(tài)勢已波及香港離岸市場。部分中資銀行借調離岸人民幣補充在岸流動性,致使短期人民幣拆借利率出現(xiàn)較大波動。隔夜利率從6月18日摩根大通報出的最低價2%,48小時內躍升至工銀亞洲的報價8%,而后又在24小時內回落至4%以下,一周拆借利率也創(chuàng)出7%新高。然而,香港離岸市場的人民幣資金池規(guī)模、銀行界謹守的70%存貸比監(jiān)管邊界及自身人民幣需求,杯水車薪,不能滿足龐大的內地融資需求。值得關注的是,6月24日,香港金管局推出首個類似于內地Shibor的離岸人民幣拆息利率報價,以統(tǒng)一市場報價取代此前銀行“各自為戰(zhàn)”的局面,并將壓縮在岸與離岸人民幣利率的套利空間。 國內銀行間市場初現(xiàn)的流動性危機已徹底改變全球市場氛圍。6月24日,從A股、H股到歐洲市場,從股票到期貨,從商品到金融衍生品,全球同此涼暖。中國銀行界的“錢荒”似乎讓全球都聽到了資金鏈條嘎嘎作響的聲音。然而,與美國及歐洲的處境有些差異,當中國的金融危機不期而至時,向誰求援?或許,只能依賴于銀行界自身“瘦身”來救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