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工作中,要求“削減、合并一批專項轉移支付項目”。專項轉移支付俗稱“專項補助”,按2013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今年中央對地方的專項轉移支付為19265.86億元,可謂一塊大蛋糕,沒有哪個地方不想多得一點。 審計署的審計報告顯示,很多“專項”沒有管理辦法,沒有資產考評機制,或處于“正在研究”狀態(tài)。 對通過“專項”花掉的、每年接近2萬億元的公共財政支出,迄今沒有一個完善的監(jiān)督管理辦法,必然導致大量跑冒滴漏和“尋租式轉移”。曾任國家審計署審計長的李金華說,轉移支付從中央部門一直流到村莊,渠道很長,這個水渠是要“滲水”和被“截流”的,有時候水流到村里面就沒有了。審計署2005年的抽查顯示,中央轉移支付有一半以上沒有納入地方財政預算,脫離人大監(jiān)督,甚至脫離政府監(jiān)督。2011年審計報告指出,部分專項轉移支付未實現(xiàn)預期目標,如抽查144戶取得“淘汰落后產能獎勵資金”的企業(yè)中,有45戶虛假申報套取資金2.41億元,13家未按規(guī)定淘汰落后產能;抽查35個已完工的金太陽示范工程補助項目,有10個建成即閑置,16個實際年發(fā)電量低于設計標準。照此推算,“專項”出問題的概率實在太高。 中國真正需要花錢的地方很多,而花了很多錢的“專項”到底花在哪里,效果究竟如何,卻沒有詳實的數(shù)據進行判斷。很多人批評土地出讓和IPO的問題,其實,去年中國IPO融資額為1100億元左右,相比“專項”絕對是小巫見大巫。很多監(jiān)督的眼光盯著IPO,有多少能盯到相對封閉的“專項”呢? 創(chuàng)設各種專項名目,從下到上一層層公關,甚至形成“專項”中介服務市場,明碼標價,分成提傭,各地這方面的“創(chuàng)新”很多,而上面掌握專項經費的“唐僧”們門庭若市,肉總是越長越多,仿佛永遠吃不完。有的縣都有幾百種“專項”,區(qū)區(qū)幾個人監(jiān)督資金使用,怎么可能呢,擺擺樣子罷了。 我們希望完善專項轉移支付的制度安排,但如果“唐僧”身上就是有那么多肉,又如何止得住那些垂涎的口水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