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開的全國政法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把戶籍制度改革列為今年的重點工作之一,這意味著中國加緊推動農民工市民化的進程。 在過去的十年,中國出現(xiàn)了城市化建設的大躍進,盡管有大約2億農民工進城工作,因為戶籍制度的原因,他們不被城市接納。其中有很小一部分有能力在城市購買住房,但并不能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務,比如教育、醫(yī)療等。這種由戶籍制度造成的人的權利的不平等,是社會不公正的主要所在,也是中國無法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主要原因。中國社科院近日發(fā)布的報告稱,對北京、廣東、江蘇、浙江和四川5個省市農民工的調查發(fā)現(xiàn),64%的調查對象認為社會不公平。與此同時,大量新生代農民工不再選擇返鄉(xiāng),如果城市不收留他們,其后果是災難性的。 中國現(xiàn)有的戶籍制度是計劃經濟時代二元社會的基礎,即通過戶籍制度減少人的流動,從而異化為身份社會。改革后的市場經濟時代,戶籍制度被迫松動,農民可以自由進入城市做廉價勞動力,仍不能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務。 據(jù)悉,此次改革將放松一部分城市的戶籍制度以及實現(xiàn)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核心內容是將農民市民化。這對城市管理而言是一項重大的挑戰(zhàn),因為地方政府長期以來的主要工作是搞投資,做大GDP,而不是提供公共服務,即使對于城市人口而言,政府的服務也是很難讓人滿意的,政府的施政理念能否轉變是戶籍制度改革成功的前提。 現(xiàn)在,戶籍制度改革的首要阻力在于地方政府,因為這需要財政支出不斷增加,讓公共服務覆蓋人群擴大。因此,必須先改革目前的分稅制,讓地方事權與財權相符合,目前的財稅制度是地方政府拒絕改革的理由。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需要中央全部支付戶籍改革的成本,而是要地方政府大幅減少不必要的“三公”開支,精簡機構,并減少不必要的建設投資。只有這種財政壓力才會推動地方政府職能的轉變。 戶籍制度改革還必須防止地方政府趁機收回農民土地,即以土地(耕地和宅基地)換取城市居民身份。事實上,只要農民工在就業(yè)過程中繳納個稅和社保等,不需要再以交回土地為代價換取城市戶口。農民市民化過程中,必須繼續(xù)擁有土地使用權以及流轉權,這是基本的底線。 這就牽涉到農民市民化過程中的自愿問題,不能為城市化而逼迫農民進城上樓,甚至借機搶地。如果農民工自愿成為市民,那么他需要履行繳納社保的責任,并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務。如果農民工只是進城打工,而不愿留在城市,那就不必繳納社保醫(yī)保等,而是執(zhí)行農村地區(qū)的社會保障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