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新京報》報道,為增進公眾對央企的了解,從2月27日開始,國資委組織30多家媒體走進包括中國建材集團、華能集團等央企。國資委新聞處負責人表示,央企近年來發(fā)展很快,社會關注度高,但是很多人對央企的看法是片面的,甚至有誤解。通過這樣的活動,也希望增進公眾對央企的理解,看看央企是不是靠壟斷來掙錢。 坦率地說,近年來,某些央企在民眾心目中的形象確實不佳。國資委組織媒體走進央企,了解央企,方向上值得肯定,也是必要的。欲修復央企的社會形象,彌補央企和公眾之間的裂痕,顯然需要開放,而不是保守,需要主動、積極的溝通,而不是消極回避輿論質疑。 不過,目前這種溝通方式效果究竟如何,仍難以遽下結論。 大家不否認,確實有不少央企像中國建材這樣,在市場競爭中取得了成功,也有很多央企如華能等電力企業(yè)在連年巨虧的情況下繼續(xù)發(fā)電,堪稱市場經(jīng)濟時代的“活雷鋒”?墒牵瑤准、十幾家央企并不能代表所有的央企。一家央企經(jīng)營規(guī)模這么大,讓媒體一天采訪兩家央企,恐怕很難深入下去。 顯然,媒體和公眾需要全面、真實、客觀地了解央企,而不僅僅是一種被選擇的了解。在這個海量信息的時代,僅僅憑借少數(shù)幾個央企的典型,恐怕很難提供說服公眾的足夠信息。有關方面能否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讓所有央企都向媒體和公眾開放?當然,除了讓央企高管和公眾見面之外,也應給媒體以更大的采訪空間,了解和傾聽央企一線員工的真實想法。 另外,有關方面也應該意識到,公眾對央企的“成見”,也并非針對所有的央企。事實上,在公眾的眼中存在著兩類央企:一類屬于競爭性央企,一類屬于壟斷性央企。 競爭性央企和民企無異,如中國建材、華潤、華僑城等央企身處市場競爭當中,沒有壟斷的資本。說實話,民眾對這類央企并無惡感,民眾的意見主要針對的是一些壟斷性央企。 這些壟斷性央企掌控能源、通訊等關系國計民生的經(jīng)濟命脈,坐享壟斷紅利的同時,有損市場公平,扭曲了市場價格形成機制,易和民眾利益發(fā)生沖突。 有關方面如欲進一步推進央企改革,改善央企的社會形象,不是一味追究將央企的盤子做大,而是應該了解民眾的關切,找準焦點所在,對兩類央企做精確切割。在讓公眾充分了解央企的同時,也應大刀闊斧反壟斷,促進市場公平。這樣才能有望擺脫,央企越做越大社會形象越來越差的悖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