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開的“2011中國金融投資夏季峰會”上,證監(jiān)會研究中心主任祁斌表示,全球范圍內抗通脹最好的辦法是股權性投資。他建議,讓中國老百姓的投資與經濟成長掛鉤,“希望老百姓通過各種手段參與中國資本市場,成為中國經濟的股東,這是建設和諧社會、消除社會矛盾的手段”。 祁斌的上述觀點,表達了中國資本市場監(jiān)管層造福于民的美好愿景,也道出了中國老百姓希望自己的財富能夠跑贏居民消費物價指數(shù)(CPI)的心聲。不過,筆者認為,由于中國資本市場尚處在“新興+轉軌”階段,從制度建設到實踐操作層面仍存在諸多不足和隱患,因此,老百姓要想通過股權投資來實現(xiàn)戰(zhàn)勝通脹的目標,目前條件還不太成熟。換言之,股權投資如果要達成老百姓抵御通脹的目標,還必須滿足一些特定的前提條件。在筆者看來,它至少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打通中國資本市場與中國經濟的經脈聯(lián)系,讓A股市場真正成為中國經濟的“晴雨表”。統(tǒng)計表明,從2000年到2010年,中國GDP累計增幅高達301%,而上證指數(shù)的累計漲幅僅為33.2%,兩者相差近10倍;期間物價漲幅更是驚人,以房價為例,從2000年到2010年,中國主要城市的房價增長了5倍左右。由此可見,這10年間投資A股的中國老百姓,整體上做了一筆很不劃算的買賣,別說是抵御通脹,能夠保本就算是不錯了。當然,股權投資還包括私募股權基金(PE)、上市前投資基金(Pre—Ipo)等其他方式,但這類方式只適合于少數(shù)社會精英人士,對于絕大多數(shù)普通老百姓而言,買賣上市公司的股票或相關基金產品,是他們參與股權投資的主要渠道。如果中國股市繼續(xù)“獨立特行”,與中國經濟增長的關聯(lián)度不高甚至背道而馳,中國老百姓寄望以股權投資來抵御通脹,只能是一廂情愿而已。所以,根治A股的種種頑疾,使其具備中國經濟的晴雨表功能,應成為決策者、監(jiān)管層以及資本市場所有參與方的當務之急。 其二,A股上市公司要痛改“圈錢”的壞毛病,牢牢樹立對投資人的回報意識。“重融資,輕回報”是A股上市公司共同的頑疾,這就使得A股投資者在難得分紅的情況下,將獲利的主要希望寄托在對股票的“高拋低吸”上,這種博差價的掙回報方式成為主流后,不僅放大了A股的投機風險,而且必然會導致絕大多數(shù)A股投資者虧損累累。如果說A股作為中國經濟“晴雨表”功能的缺失,是導致A股投資者不能分享中國經濟成長的根本原因,那么,A股上市公司“重融資,輕回報”的痼疾,便是A股投資者難以獲利的直接原因?梢詳嘌裕绻麤]有建立基于回報意識的“分紅文化”,A股對于絕大多數(shù)參與其中的老百姓(此時他們的名字叫“散戶”)而言,就是一個“被抽血”和“被剪羊毛”的地方。 在歐美成熟的股票市場,主流上市公司已經普遍形成“高分紅、多分紅”的回報文化,不分紅、少分紅的上市公司只是其中的少數(shù)或特例,然而,這些少數(shù)和特例常常被中國一些別有用心的機構拿來說事,作為A股眾多上市公司穩(wěn)當“鐵公雞”的理由。也正因為如此,所謂的“低市盈率”不能給A股的廣大投資者帶來高于銀行利率和CPI漲幅的回報,而只是成為相關上市公司進一步“圈錢”的幌子。對于A股在“重融資,輕回報”方面幾近走火入魔的病態(tài),制度之劍該果斷出鞘,有所作為了! 其三,普及風險投資知識,讓老百姓成為合格的股權投資者。對習慣于藏富和守財?shù)慕^大多數(shù)中國老百姓而言,風險投資意識的覺醒,是最近10年間的事情,毋庸諱言,在買賣股票、債券、期貨、銀行結構理財產品等標的物的風險投資領域,中國老百姓的知識總體上還是相當貧乏的,這就導致風險投資的“羊群效應”在中國老百姓身上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在此背景下,如果放任老百姓“一窩蜂”地搞股權投資,必定逃不過“一賺二平七虧”的魔咒。因此,對老百姓的風險投資教育應常抓不懈,老百姓也應該有意識地增進和提升自己的理財知識,哪怕是當投資壓力和風險相對小一些的“基民”,必要的財經知識儲備也是有益的。 當然,除了以上三個前提之外,還有一個前提也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中國經濟未來能夠持續(xù)穩(wěn)定增長,對于這一點,筆者還是比較樂觀的,至于其理由,也許需要另寫一篇文章才能論述清楚,故就此打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