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網公布的聲明顯示,為期一個多月的個稅法修正案(草案)征集意見結束。征求意見總數已超23萬條,創(chuàng)人大單項立法征求意見數之最。(中新網5月31日)
征稅是要公眾出錢,公眾的事情向公眾征求意見,這本來應該如此。但因為中國絕大多數稅收未經人大立法,所以,此前未有公開征求意見這樣的程序。這次個稅修正案的做法,應該成為今后稅收立法的標桿。而此次公開征求意見最大的收獲,在于向公眾進行了稅啟蒙,喚醒了公眾的稅意識。
所謂公眾的稅意識,我認為應該是公眾對于稅、納稅、納稅人、納稅人權利等諸種與稅收有關的事項的意識。之所以說喚醒了稅意識,是因為我國公眾對于稅的意識,自古以來就是蒙昧的、冷漠的,甚或錯誤的,這次公開征求意見,以及由公開征求意見引起的輿論的廣泛報道和爭議,引起了人們對稅、納稅、納稅人和納稅人權利等問題的關注和思考,起到了稅啟蒙的作用。
中國歷史上,皇權思想將人們的稅意識刻意局限在“納稅義務天經地義”這個狹隘的范疇之內。韓愈在《原道》中就說,“民不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則誅”;明朝的朱元璋也說:“為吾民者,當知其分。天府力役出以供上者,乃其分也。能安其分,自保其父母妻子,家昌身裕,斯為仁義忠孝之民”。他們認為老百姓繳納皇糧國稅,就和日月輪回,江河入海一樣自然而然,誰如果沒有盡到義務,就要進行誅殺。但對于納稅人是否還有什么權利,則諱莫如深。這樣灌輸的結果是,臣民們只知道納稅義務,而不知道納稅權利。
皇權思想影響下的稅意識,仍然深刻地影響著今天的納稅人。今天尤其特殊的是,在間接稅為主的稅制結構下,稅收的隱蔽性戕殺了人們的納稅人意識。很多人對于自己是否納稅茫然不知,對于政府將稅收用于何處也漠不關心。這種狀況,不利于建立高效廉潔認真負責的政府。道理非常淺顯:如果納稅人意識不到隨意的課稅或征收是對自己財產權的侵害,不去進行有效的抗爭,就不能阻止政府濫用征稅權侵害公民財產;如果納稅人不去監(jiān)督政府花錢,政府就可以將納稅人繳納的稅金,用于任何他想用的地方。
所以,必須進行面向所有人的稅啟蒙,喚醒人們的稅意識,讓人們明白,在一個所有商品都含稅的稅制下,每一個人都是國家的納稅人;納稅人向國家繳納的稅收,是納稅人向國家進行的財產讓渡,納稅人有權利對于任何征收表達自己的意見,有權利知道自己繳納的稅收被花在哪兒、效率如何,納稅人也有權得到國家一視同仁的平等對待,在用稅人任意揮霍稅金的時候,納稅人也有權利向他們說不。
這次個稅征求意見,是一次廣泛的稅啟蒙。人們在向人大常委會提交意見的時候,大眾傳媒也進行了廣泛的熱烈的報道和討論,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傳媒人以及社會各界公眾發(fā)表了看法,進行了爭辯。許多人并不清楚的涉稅事項、涉稅數據,以及涉稅法律的來龍去脈,其存在的問題和改進的方向等等,都被拿到桌面上進行討論。
在中國這個公眾稅意識相當淡漠的國度,以立法討論為契機而進行的稅啟蒙,其意義與立法本身一樣重要。遺憾的是,中國有20多個稅種,目前通過人大制定的區(qū)區(qū)3種,絕大多數稅種的開征,并未走人大立法、公開征求意見和公開討論這樣的程序。因此,今后任何稅種的開征或已有稅種的調整,都應該堅持稅收法定的原則,由人大立法,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由公眾參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