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9級強烈地震和海嘯帶來的二戰(zhàn)以來最嚴重的災難,給正在接近復蘇的日本經濟“當頭一棒”。但筆者認為,盡管短期內地震將使日本GDP增速放緩,但隨后的“重建經濟”會對日本GDP的增長起到正面拉動作用。不過,這一切都是建立在日本經濟政策迅速寬松基礎上的。
金融危機以來,日本與美國、中國及歐盟等主要經濟體相比,受沖擊最為嚴重,比如出口前景不佳、復蘇啟動滯后、赤字日益膨脹等。但地震之前日本各項經濟指標已有所轉好。去年,日本經濟已經開始強勁反彈,全年GDP實際增長3.9%,為20年來最快增速。今年2月,日本制造業(yè)采購經理指數(shù)(PMI)由1月的51.4升至52.9,連續(xù)兩個月處于擴張區(qū)間。按照這種趨勢,原本預期今年一季度日本經濟將會重拾升勢,但突襲的大地震很可能改變經濟運行節(jié)奏,日本經濟或將陷入暫時滯漲,但不會長久。況且,日本原本就是一個地震頻發(fā)國家,應付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的經驗比較豐富。
更重要的是,地震在對日本經濟產生極大破壞的同時,在“共同抗災,重振日本經濟”的共同意愿下,能有效凝聚力量,消除政治紛爭,反而能為經濟注入新動力。此前,由于日本不同黨派在2011年財政預算上持有異見,特別赤字融資國債發(fā)行的議案遇到阻礙,由此導致的政府支出削減可能會使經濟增長放緩,而強震的襲擊或將確保各方就實施2011年財政預算達成妥協(xié),其中包括通過發(fā)行赤字融資國債的特別法律、降低公司有效稅率5%的議案以及增加兒童津貼的議案等。相關議案的通過都將有助于日本經濟增長。
在目前地震及海嘯損失不斷擴大的情況下,尚無法準確預測對日本經濟的影響。但日本1995年阪神大地震對經濟的影響具有借鑒意義。1995年1月17日,日本大阪、神戶地區(qū)發(fā)生了里氏7.3級的地震,造成6000人死亡和大約10萬億日元的損失,占到日本當時GDP總量的2.5%。盡管阪神地震當月日本的工業(yè)產值和消費者信心大幅走低,但在隨后的幾個月里強勢反彈,日本一季度GDP環(huán)比甚至增長了0.8%(1994年四季度為下降0.7%)。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震后日本政府迅速實施了刺激性貨幣政策并追加緊急財政預算,公共消費和公共支出為日本1995年二季度和三季度的GDP增長分別貢獻了0.3和0.5個百分點。
基于阪神地震后的經驗,筆者認為,日本政府也必將會在此次大地震后實施包括擴大政府債務規(guī)模等刺激性的財政政策,日本央行也將會采取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向市場注入流動性,以刺激震后經濟復蘇。另外,日本雖是全球第三大經濟體,但其受災對全球影響很小。有專家預測,日本今年因通脹因素調整的經濟增幅為1.2%,遠低于去年,這次地震可能使該增幅減去1個百分點,但對全球增長數(shù)據的影響微乎其微,反而日本重建的財資活動牽連金融的互動,對全球可能帶來較大的正面影響。
首先,抓緊制定一整套災后城市重建規(guī)劃。日本歷史上曾多次遭遇大地震襲擊,地震給日本經濟造成災難但也給日本城市發(fā)展帶來動力,許多城市正是在重建過程中逐步發(fā)展起來的。不過,災區(qū)重建不是簡單的復原,它與城市發(fā)展息息相關。尤其是大地震半年之后是重建規(guī)劃的最重要的階段,重建工程包括城市基礎設施、房屋住宅、產業(yè)和居民生活設施等,并通過一系列政策落實好城市重建的資金來源。
其次,應迅速出臺震后重建應急的財政刺激政策。日本財務省官員此前已表示,日本政府可能會先動用本財年預算中剩余的約2000億應急資金。2010年財年將于本月底結束,新財年預算方案將包括新增3500億日元的自然災害資金和8100億日元的應急資金。災后日本需要在建筑和公共建設工程方面投入大量資金,這在一定程度上將成為日本未來三個季度的經濟增長動力源泉。
再次,盡快制定并實施寬松貨幣政策。就在地震發(fā)生后不久,日本央行迅速宣布,成立由行長白川方明領導的災害控制小組,并表示其隨時準備向貨幣市場提供充足流動性。這個決策非常及時。同時,考慮到企業(yè)應對重建以及保險公司出售海外資產應對理賠等舉措導致資金回流,從而進一步推高日元匯率,這對主要依靠出口的日本經濟無疑構成挑戰(zhàn)。所以,建議日本央行盡快采取“廣義的量化寬松政策”,維持原有的零利率政策,并通過在短期金融市場的公開市場操作,加大向市場注資力度,以努力緩解市場擔憂。
另外,重建日本供應鏈金融。這次強震必定會導致供應鏈危機,雖然日本的主要制造廠商并未受到災難性損害,但由于地震導致交通中斷,原材料供應受到影響,成品也無法運至機場港口。由于日本在全球產業(yè)鏈中的地位極其重要,因此供應鏈危機將在數(shù)月內給日本廠商乃至全球廠商帶來損失。所以,應通過重建供應鏈金融計劃,加強對日本供應鏈以及全球貿易及物流發(fā)展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