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討論新股發(fā)行體制改革時,一些人士主張盡快由核準制向更加市場化的注冊制轉變。注冊制只做合規(guī)性審查,其核心是確保擬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的全面性、準確性、真實性和及時性,而不對擬上市公司的投資價值做實質性判斷。據介紹,注冊制的特點是“寬進寬出”。如實行注冊制的美國,1997年高峰期共有8823家上市企業(yè),到了2008年時只有5401家了,上市公司一直在以比IPO快得多的速度從納斯達克、紐交所及美國證券交易所摘牌。 筆者認為,注冊制如果是IPO的最終目標,那么我們也應該對美國式的注冊制有所修訂和超越,走出一條中國式注冊制的路子。中國式注冊制要改變寬進寬出的粗放方式,避免嘩啦啦上一批,呼啦啦下一批。 上市公司質量是股市的基石,上市公司質量決定著股市的投資價值。我國上市公司特別是主板上的上市公司,應該是中國企業(yè)的精英,它們或者有著很強的成長性,或者有著很強的盈利性。它們不但應該是中國響當當?shù)钠髽I(yè),拿到世界上也應該是優(yōu)秀企業(yè)。只有這樣的股市才會對全世界的投資者具有吸引力,只有這樣的股市世界上的投資者才會眼向中國。如果新股發(fā)行采取“摸摸有腦袋就行”的方式,一會兒上市,一會兒又齊刷刷地被趕出股市,這于股市的健康發(fā)展何益?于股市的穩(wěn)定何益?這種大進大出的形式正中了一些上市公司撈一把就走的下懷,而很可能陷投資者于難以自拔的泥坑。 實行注冊制不能以降低上市公司質量為代價,更不應降低上市標準。實行注冊制后,證監(jiān)會的發(fā)審機構不再對擬上市公司的投資價值做實質性判斷,那市場上應該有力量對之做出判斷。擬上市公司價值的判斷只能是判斷主體的轉移,不應是判斷主體的缺失。 市場上的第一個判斷力量應是保薦機構。證監(jiān)會應把上市公司的條件訂得高一點,達到只要合了這個“規(guī)”就是優(yōu)秀企業(yè)那種程度。保薦機構應該廣泛調查,做到把情況摸準、吃透,把最有價值的企業(yè)挖掘出來、推薦上市。在注冊制實行后,相關制度應該對保薦機構的保薦條件、保薦能力應該有更嚴格的規(guī)定,對它們的失職、作奸犯科有更嚴厲的處罰措施。 市場上的第二個判斷力量是詢價機構。詢價機構是作為二級市場投資者的代表去對擬上市公司的投資價值做實質性判斷的。它們應該是市場定價的引領者,價值的發(fā)現(xiàn)者。它們應該把包裝公司、劣質公司和不合規(guī)的公司杜絕在上市大門之外。它們應該能夠發(fā)現(xiàn)、揭露保薦機構的工作疏漏、失職和犯規(guī)之處。如果詢價機構不能做到這些或者和違規(guī)的保薦機構沆瀣一氣,那也應該有相關制度對其進行嚴厲處罰。 相關的法律、會計、評估等機構也應是價值的判斷者,它們從一個方面、一個角度也可以判斷擬上市公司的價值,因此對它們也應有嚴格的要求。 當然制度再嚴、要求再高也難以擋住每一個不合規(guī)的公司混入,而且即使是上市時是非常優(yōu)秀的公司經過市場競爭的洗禮也難免有的公司會敗下陣來,淪落為不合規(guī)公司。這時我們應該有嚴格的、完善的、配套的退市制度等著它們。這樣我們既有嚴格的、一絲不茍的上市制度,又有嚴格的、毫不留情的退市制度,我國的主板市場才能生機勃勃,才是一個高效率的、高投資價值的市場,才能永葆青春。 美國式的寬進寬出的注冊制,在我國不妨放到三板或場外交易市場上去實行。讓風險投資、產業(yè)資本和一切愿冒風險的投資者去那里打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