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華西都市報》報道,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社科院人口和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表示,目前大學畢業(yè)生起薪與農民工工資的差距正在縮小,認為,這種情況會造成一種負激勵效應——“干嗎上大學?”新聞一出,旋即引來諸多評論聲音,但觀點絕大部分都是二者不具有可比性,二者比較是矯情,需要理性看待。 在筆者看來,大學生和農民工的工資除了表面數量上的簡單直觀差距,確實不能進行恰當的比較,因為二者根本就不在同一個平臺上,無法比較當下的勞動回報。但是不得不說,如果我們只看到這些,其實并沒有觸及背后更為根本的教育性問題。 大學生工資真的低嗎?低,但也不低。讀書花錢費力值得嗎?值得,也不值得。因為大學生并不是籠統(tǒng)抽象的概念群體,而是由具體現實的人組成,是由不同層次大學的學生組成。教育發(fā)展早已經過了“天之驕子”階段,不能再把大學生當作一個籠統(tǒng)整體。大學生工資低?但是優(yōu)秀大學或特色專業(yè)的大學生很搶手,工資相當高,很多就業(yè)單位招聘時候點名只要211和985高校的畢業(yè)生。那為什么很多人覺得大學生工資低,覺得讀書無用?因為“被平均”了,因為教育資源配置嚴重失衡。其次就是,家庭背景的差異,已經在逐漸拉大大學生之間的收入差距,就業(yè)不公現象更不屢見鮮見。 因此,在大學生的“民工工資”背后,掩蓋了兩大問題,一是教育公平,二是就業(yè)公平。因為缺乏教育公平,使得學生找工作的難易程度、工資水平呈現兩極分化趨勢,而就業(yè)不公更加劇了這種趨勢,由此才催生了“干嗎上大學”的疑問。 細心一些就不難發(fā)現,讓子女退學,認為讀書沒用、不如打工賺錢的,大多是小城市、小地方,尤其是農村地區(qū)的家長父母們。表面上看,他們花了大把的金錢,把孩子送入大學,但畢業(yè)卻找不到好工作,付出與回報不成比例。而更為深刻的問題是,因為教育資源配置的失衡,農村的孩子即便很努力,也很難考上好大學。據說北大現在就只有1%的農村學生。即便畢業(yè)之后,也可能在別人的“背景”里留下自己的孤獨“背影”。 以筆者所知,其實城市中很多父母都是下了大力氣讓孩子讀書學習的,甚至為了孩子考上最好的大學,可以不惜成本,因為讀好書是真的有用!白x書無用”、“讀書花錢費力不如不讀”等想法令人五味雜陳,如果真的這樣下去,那么教育差距、貧富差距只會越拉越大。 因此,不宜將大學生只是當作一個籠統(tǒng)的群體來看待,對大學生與農民工工資比較的爭論更不能僅僅停留于“辯證”看待上,在筆者看來,更為緊要的是更好的推進教育公平,促進就業(yè)公平。讓所有的孩子都能接受好的教育,讓就業(yè)更加公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