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首部由中國學者編成的流入日本的中國文物目錄《中國甲午以后流入日本之文物目錄》在故宮博物院首發(fā)。這是該目錄編成66年后首度公開出版。
由中西書局出版的《目錄》共九卷,十六開本,是在抗戰(zhàn)勝利后為向日本追討自甲午以來被劫奪珍稀文物和要求戰(zhàn)爭賠償,于1946年由國民政府教育部“清理戰(zhàn)時文物損失委員會”京滬區(qū)辦事處組織編制。
當年,顧廷龍等老先生多方收集了日本公、私博物館所藏中國文物的圖譜、目錄,編輯成冊,收錄了甲午以后至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前夕被日本劫奪的中國甲骨、石器、銅器、刻石、陶瓷、古玉、絲繡、書畫、寫經(jīng)、拓本、雜物、古籍等中國文物15245件,大部分器物標出了高度、重量、口徑尺寸、藏處以及所依據(jù)圖譜的書名簡稱、頁碼等資料。
中西書局常務副總編輯徐忠良介紹,這部流散文物目錄自編成以后,歷經(jīng)坎坷,1981年國家文物局曾組織寫刻蠟版,油印100部,分送國內(nèi)各大圖書館、博物館和設有文博專業(yè)的大學,但后來幾乎散失殆盡。中西書局聽說有這樣一部珍貴書稿油印本存世后,立即拜訪當年的實際編纂者、中國文物界元老謝辰生,并在他的幫助下,讓這部被冷落66年的流散日本中國珍貴文物目錄得到公開出版。
從此次出版的圖錄中,讀者可以找到不少大家之作。比如清朱耷淡彩秋景圖軸、明沈周山水軸和北宋蘇軾墨竹軸等赫然在列。還有一些是出土文物,比如安陽出土的青石獸面等。
作為當年的編纂者,國家文物局原顧問、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謝辰生坦言心情非常激動,“從甲午到抗戰(zhàn)勝利,正是中國遭受日本欺凌、劫掠最為嚴重的歷史時期,在這個時期流入日本的中國文物,大都是通過劫掠、搶奪等非法、非正常途徑,而且這些文物等級很高,均為高品級的珍稀文物。”
到場參加座談的文物、歷史和出版界專家均表示目錄的出版是中國文物研究工作中的大事,也是追尋海外流散文物的一項扎實成果,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文獻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徐忠良透露,中西書局還找到了1947年初王世襄先生從日本追回的106箱珍稀古籍善本的圖書解題目錄。目前,這部目錄的整理、出版、翻譯工作已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