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間,氣象萬千。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金石與書畫一直并列,但在藝術(shù)市場上,相對于中國書畫的飆升,金石篆刻市場一直不溫不火。
一年一度的藝術(shù)品秋拍已經(jīng)開槌,一些大型拍賣公司也陸續(xù)推出金石篆刻專場,11月14日的嘉德2011秋季拍賣會“清寧—金石篆刻藝術(shù)”專場即包括丁敬、趙之謙、吳讓之、吳昌碩、齊白石等多位篆刻界名家治印,另有清末收藏大家龔心釗的部分舊藏。保利、匡時等也推出了部分篆刻專題,而在朵云軒、西泠印社(微博)等的拍賣中,金石篆刻則早已成為一個重點專場。
金石篆刻源遠流長,是書法、章法、刀法的完美結(jié)合,從戰(zhàn)國時期的古璽出土,到北京奧運會中國印的誕生,中國的篆刻藝術(shù)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然而,相當長時期內(nèi),金石篆刻由于專業(yè)性極強、品鑒群體更加小圈子化,大多歸于雜項類進行零星拍賣。2003年華辰春拍中一件清代康熙御用碧玉璽曾以660萬元成交,刷新了單枚皇家印章拍賣的最高紀錄,但真正代表金石篆刻行情的其實是文人篆刻的印章。2004年北京嘉德秋拍,吳昌碩的兩方印章“來修齋”和“滋園”,拍出了93.5萬元的高價。上海朵云軒2004年推出的“香雪莊舊藏齊白石刻印暨瓷雅”專場,由新加坡“胡椒大王”陳之初舊藏,50枚齊白石刻印悉數(shù)成交,共成交433.5萬元,平均每方(對)成交價近9萬元。2005年秋拍,香港佳士得整體拍賣齊白石自用印35方,以226萬元成交。2009年,“中國篆刻”成功入選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后,西泠印社趁熱打鐵,每次都會推出篆印專場。
金石篆刻中的名家自用印一直受到關注。如前兩年一組“黃賓虹自用印十一方藏印四方”就曾經(jīng)拍出過134.4萬元的高價,2006年,西泠拍賣以16萬元拍出了一方孫中山自用印章,而這方印章今年再現(xiàn)拍場時,竟以218萬元落槌,由于契合了辛亥百年的機遇,孫中山印章畢竟仍是特例,目前,大多的名家金石篆刻仍在數(shù)萬元到數(shù)十萬元之間徘徊,突破200萬元的少之又少,相對于動輒估價千萬元乃至億元以上的當代藝術(shù)品、中國書畫,金石篆刻或許算得上真正的價格洼地。
以此次秋拍中的“清寧—金石篆刻藝術(shù)”專場拍賣而言,篆印大家丁敬(1695-1765)的一方刻壽山石印章估價僅5萬-7萬元,F(xiàn)在能看見的丁敬制印很少,丁敬為篆刻浙派之創(chuàng)始,其古樸剛勁的藝術(shù)風格影響深遠。一組來自另一海外藏家的齊白石刻印,有兩對為齊白石為友人所刻印章,其一對印章為:“胸間富丘壑、腕底有鬼神”,印面大刀闊斧、直率雄健,將齊白石的篆刻風格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齊白石曾說:“余之刻印始于二十歲以前,最初自刻名字印,友人黎松庵借以丁黃印譜原拓本,得其門徑,
數(shù)年得《二金蝶堂印譜》方知老實為正,疏密自然乃一變。再后喜《天發(fā)神讖碑》刀法一變。再后喜《三公山碑》篆法一變。最后喜秦漢,縱橫平直,一任自然,又一大變!饼R白石可說是自有刻印以來創(chuàng)作數(shù)量最多的篆刻家,自述刻印多達數(shù)千方,其中300方左右是他的自用印。齊白石刻印,對印石的質(zhì)色不太講究,一般都用的是極為普通的青田石和壽山石,極少用田黃、雞血等名貴印石,體現(xiàn)了其質(zhì)樸本色。
除吳讓之、吳昌碩、齊白石等各家外,陳巨來的篆印近年來也受到追捧。2010年在北京匡時(微博)拍賣會上,陳巨來的“田黃象鈕方章一對”以196萬元落槌,使陳巨來作品價格突破了百萬元,今年春季拍賣中,陳巨來刻張伯駒自用象牙章則拍得161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