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國內地股市行情如羸弱的病人,“一天不如一天”,初步統(tǒng)計,A股總市值目前已較去年末縮水3萬億元。而盡管遭遇了史上最嚴重的“破發(fā)潮”,股市IPO依然“健步如飛”,今年以來發(fā)行新股已達226只,融資金額和數量再奪全球榜首。(2011年9月26日新京報) 中國股市問世20多年來,上市公司“圈錢”惡名一直無明顯改觀,從企業(yè)角度看,對上市融資“饑渴”程度持續(xù)不減。在A股發(fā)行股票是“免費的午餐”,企業(yè)千方百計謀求上市。一旦通過層層行政審核,面對投資者又處于強勢地位,不用擔心股票發(fā)不出去。尤其是2010年以來,一方面新股發(fā)行提速,中小板、創(chuàng)業(yè)板新股每周批量發(fā)行,大盤股更是躍躍欲試;另一方面再融資的規(guī)模不斷擴大,幾大銀行先后實行了巨額再融資計劃,一大批上市公司紛紛跟進,形成了壯觀的圈錢潮。市場存量方面,“大小非”、“大小限”和高管減持也不斷從市場上抽血。在這樣的背景下,A股全球表現最差就是投資者對股市圈錢不滿的強烈反應,說明“股改”之后,股市亂砍濫伐,一些上市公司的“融資饑渴癥”等嚴重深層次的問題并沒有根本解決,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雖說融資功能是證券市場的基本功能之一,但市場之所以對上市公司“圈錢”反應強烈,究其本質還是上市公司的治理問題,導致市場認為再融資就是圈錢。 中國資本市場曾有過“圈錢市場”的壞名聲。有一些面臨經營困難的上市公司借助資本市場的融資機制濫發(fā)股票,從而導致股市出現令人不堪回首的“熊長牛短”,多少投資者的財產性收入因此而遭受重大損失。盡管目前國內IPO的審批較為嚴格的,但再融資的審批相對寬松一些。在全球經濟尚未走出低迷的背景下,不少上市公司被資金卡住了的脖子,于是它們不約而同地沖向那個最容易逃生、也最廉價的“出口”——股市。實際上,上市公司根據自身發(fā)展需要,在股市上進行再融資本無可厚非。從A股這些年的發(fā)展看,很多上市公司在上市之后,都通過增發(fā)等方式順利地進行了再融資,投資項目也給股民帶來了可觀回報。但再融資怎么融、融多少,這里面不僅有利益的問題,更有一個“度”的問題。 也就是說,上市公司再融資需把握好市場的“火候”,要顧及廣大投資者利益。再融資不僅要有利于上市公司,而且也要有利于投資者,更要有利于股市的健康發(fā)展。否則,就有可能使一些上市公司利用政策的空子,把股市當成“提款機”,進行大規(guī)模增發(fā)“圈錢”。 盡管目前不少人對于今后中國股市抱有樂觀態(tài)度,尤其是中國經濟基本面、人民幣升值等有利因素并沒有改變。但要中國股市仍能夠保持一個波動起伏的向上走勢,監(jiān)管部門當務之急就是要對“惡性圈錢”行為立即叫停。尤其是在目前新股發(fā)行、再融資、限售股解禁等仍可能成為促使市場供求關系發(fā)生逆轉的重要因素情況下,提高IPO的門檻是當務之急。對于上市公司再融資的條件理應作出更嚴格的規(guī)定,不僅要求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達到一定水平,還應要求它對投資者的回報達到一定標準,且更應拉長再融資的間隔期,防止頻繁的“圈錢”行為導致A股市場壓力急劇擴大。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石建勛認為,無節(jié)度的融資改變了股市的供求關系,摧毀了投資者的持股信心,使股指一瀉千里,形成了一級市場圈錢千億,二級市場市值損失萬億的惡性循環(huán)。因此,石建勛呼吁管理層,要重新定位股市的基本功能,變融資市場為投資和融資并重市場,從“圈錢市”向“投資市”、“和諧市”、“包容市”和“共享市”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