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針對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指責中國在4萬億工程采購中歧視外國供應商的言論,發(fā)改委明確指出,目前政府采購招標過程中問題較多的并不是“排外”,而恰恰是對國貨的非法限制,即歧視“國貨”。因此,6月4日,發(fā)改委與工業(yè)和信息化部、監(jiān)察部等其他八部委聯(lián)合發(fā)文《關于印發(fā)貫徹落實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決策部署、進一步加強工程建設招標投標監(jiān)管工作意見的通知》,強調政府投資項目屬于政府采購,應當采購本國產品。
中國去年以來制定的4萬億財政投資計劃是為了應對全球經濟危機所做的努力,即在外需急劇下滑的情況下,通過大幅增加國內投資拉動經濟,其本意就是吸收國內過剩產能,防止企業(yè)大面積虧損和倒閉。在此次危機中,美國議會早在2月出臺了包含“購買美國貨”條款的7870億美元經濟刺激法案,遭到加拿大、歐盟等經濟體的反對。實際上,在各國需求同時萎縮的情況下,所有刺激內需的計劃背后都有使用國貨的邏輯。 中國4萬億投資計劃出臺后并沒有出現排他性的“購買國貨”趨勢,這是因為中國基礎設施建設所需的鋼材、水泥、設備等產品,中國企業(yè)具有無可爭議的本土和國際優(yōu)勢,中國產品物美價廉是全球所熟悉的,因此,即使不強制性的要求使用國貨,在商業(yè)上,大部分國貨本身就是最好的選擇。 而對于高科技產品的需求,中國國內企業(yè)無法滿足,中國政府多次組織采購團去歐盟和美國采購飛機、通訊、高速列車等設備。事實上,目前突出的是西方國家對中國高科(600730,股吧)技產品出口設置了壁壘,而不是中國采購存在歧視。這是一對越加明顯的矛盾,對于中國來說,當前是需要大幅增加進口以減少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的時候,在中國制造業(yè)產能過剩的條件下,中國設備投資可能急劇下滑。在調整期內,中國政府應該積極支持企業(yè)更新設備,以提高生產率和技術含量,為經濟的結構調整和產業(yè)升級打好基礎,但是,最主要的障礙就是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技術封鎖,外國企業(yè)指責中國保護主義是沒有理由的。 中國的經濟刺激計劃,主要是中央和地方的財政資金承擔,屬于政府采購的范疇,而不是純商業(yè)的市場交易行為,因此,按照國際通行的做法,優(yōu)先采購國貨,任何政府大規(guī)模采購國內可以生產的國外產品的做法,都將會被公眾質疑和問責。中國的《政府采購法》也規(guī)定,除了特殊情況,政府采購應當采購本國貨物、工程和服務。
我們認為,裝備制造領域的政府采購應當支持中國國產設備,扶持這一相對幼稚的產業(yè)。但是,采購過程中必須公開透明,防止暗箱操作與腐敗的發(fā)生。其次,優(yōu)先采購國貨并不等于排斥國外產品,不應該持“唯國貨論”,即不考慮質量、價格、設備壽命以及技術水準等因素,在采購過程中排斥國外產品,而選擇質量低、價格高以及技術差的國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