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目前中國增儲黃金的行動,外界有不同的解讀和擔憂,綜合起來看,無非兩點:一是目前的黃金價格處于歷史高位,現(xiàn)在選擇增持從時機來看并不是最好的時候,有可能被高位套牢;二是認為不能迷信黃金儲備在改變中國畸形的外儲結構中的作用(新京報4月28日B02版評論《外儲結構求變不能迷信黃金》)。
上述說法并非絕無道理,而且觀察近年來黃金價格跌宕起伏的走勢,它的確算不上一個安全的避險品種。但必須指出的是,這種擔憂本身僅僅是基于戰(zhàn)術性的短期考慮。筆者認為,對于中國增儲黃金的舉措,應立足于黃金價格的長期歷史走勢來看,更要立足于中國的金融外交和人民幣未來國際化的戰(zhàn)略需要。
首先,從國際貨幣沉浮的歷史觀察,黃金儲備本身的重要性絕非其價值所能涵蓋,眾所周知,二戰(zhàn)以后,美國人擁有全世界75%的黃金儲備,這是支撐美元成為國際儲備的支柱之一,但即使如此,其價值卻不過區(qū)區(qū)200億美元,如果單純以黃金的“商品價格”來衡量其重要性,我們就無法理解,為什么布雷頓森林體系要規(guī)定美元和黃金掛鉤。事實上,黃金本身的重要性遠遠高于其“商品價格”,其作為國際儲備對任何貨幣都有很高的“溢價”效應。正因為如此,黃金對于任何國家所言,盡管本身的價值并不大,但擁有一定數量的黃金儲備卻是安全所必需的。
其次,就中國的外匯儲備而言,黃金對中國外匯儲備的結構性改善絕非簡單的“數量型”的護衛(wèi),而是“質量型”的威懾作用。中國外匯儲備的畸形,不僅僅在于美元資產比例高達70%左右的“一股獨大”,更在于黃金儲備的比例畸低,即使在本次增持以后也只有1.6%左右,和歐美等國黃金占外匯儲備60%以上的比例相去甚遠。歐美擁有如此高比例的黃金儲備,其思路絕非由投資出發(fā),更不是要保值,而是基于金融外交和本國貨幣安全的需要。如果沒有足夠的黃金儲備,根本無力對美國肆無忌憚的弱勢美元形成制約。中國本次增持黃金,其“威懾”的意義非常明顯,是對美元的一種含蓄警告。
第三,縱觀國際貨幣史,擁有足夠數量的黃金儲備是一個國家的貨幣能成為國際硬通貨的基本要件之一,美元如是,之前的英鎊亦如是。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長,人民幣國際化已經成為一個必然的趨勢,中國應該有信心通過人民幣的國際化享受“鑄幣稅”的好處。而目前的黃金儲備,顯然不足以支撐中國金融大戰(zhàn)略的需要。一味追求外匯儲備的收益,忽視黃金儲備的行為,給中國國力造成的損失是難以估量的。設想一下,若是2001年入世以后就增持黃金,現(xiàn)在可能就就不會被美元所挾持。
因此,中國對黃金乃至外儲管理的思維,應該放棄單純“投資-收益”的商人式考慮。何況,如果從黃金價格的歷史走勢看,這輪黃金牛市其實剛剛開始。1980年黃金價格達到每盎司877美元的歷史高位之前,全世界各大央行一直大肆拋售黃金。而那個時候的877美元,基本相當于現(xiàn)在的2000多美元。黃金的牛市周期從來沒有在10年之內結束,而目前美元和歐元法定貨幣的低迷更是給黃金繼續(xù)走高創(chuàng)造了條件。就此而論,中國從2000年以來雖然錯失了增加黃金儲備的最佳時機,但目前依然是看多黃金的時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