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河南、安徽、山東、河北、山西、陜西、甘肅、江蘇等主產區(qū)小麥受旱1.60億畝,其中嚴重受旱6753萬畝,有632萬畝出現(xiàn)點片死苗現(xiàn)象。另外,有約400萬人、200萬頭大牲畜因旱發(fā)生飲水困難。大旱雖有天災的原因,但也揭示了近三十年來農村水利建設與“分田單干”政策的不足。
對比兩組數(shù)據(jù),就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1949~1978年,灌溉面積從1949年的2.4億畝增加到1978年的7.3億畝,增加了5億畝(增幅超過200%)。同時,修建各類水庫8.6萬多座。在1978~2008年,農田灌溉面積從7.3億畝增加到8.67億畝,只增加了1.37億畝(增幅19%)。同期只建設各類水庫800多座(主要用于發(fā)電)。毫無疑問,最近30年來,我們在水利建設上疏忽大意了。
更致命的是,原來建好的灌溉系統(tǒng)和水庫由于缺乏資金投入、失去管理而出現(xiàn)嚴重荒廢,導致灌溉能力大大減弱,沒能充分發(fā)揮其澇季蓄水、旱季供水的功能,F(xiàn)在筆者每次回農村老家,看到周圍的河流和水塘積滿淤泥,河道變淺變窄變成死水溝,有的甚至完全干涸,便懷念以前清澈的可以飲用的河水、又深又寬還曾游泳過的河道和河塘。每每此時,筆者不禁要問,改革都三十來年了,可農村怎么出現(xiàn)了如此倒退?
筆者記得,上世紀80年代初,村里的河水由于經(jīng)常由村集體組織清除淤泥,河水也經(jīng)常得以通過抽水設備、灌溉系統(tǒng)從長江支流獲取新鮮水,水質一直很好,也是村民飲水的來源。但自“分田單干”以后,由于村集體名存實亡,單戶農民無力進行這類活動,導致各村河流、水塘積滿淤泥。筆者老家湖北農村作為魚米之鄉(xiāng)、多江多水的江漢平原都變成這樣,全國其他地區(qū)的農村現(xiàn)狀,更令人憂慮。
現(xiàn)在的大旱,也讓我們客觀認識到1960~1978年水利建設上所取得的重大成績,重新認識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提倡的“水利是農業(yè)根本”的正確性。學術界已通過實證研究證實了這一觀點,那就是,1965~1978年為我國水利建設的高峰,這些水利設施是確保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糧食穩(wěn)定增長的基本條件。而自1980年后水利建設被忽視,主要是因為在清理“文革”問題時,由于水利建設高峰剛好與“文革”時間一致,所以被簡單地作為“文革”附屬物被否定了(見中國水利學會水利史研究會徐海亮,2000年,《“三五”至“五五”期間的水利建設經(jīng)濟效益》)。其結果,就是導致80年代中期以后有效灌溉面積不斷減少、成災率不斷上升、抗旱和抗洪能力不斷下降,糧食產量也在達到高峰后開始走下坡路。
此次旱災,說明三十年來我們把前人留下的老本荒廢了不少,也把老本快吃完了。旱災最終也會過去,但是,旱災之后,我們還是該好好反省,為了我們的子孫后代,認真對待作為農業(yè)根本的水利建設。
雖然中央決定投入4億元解決目前的旱災問題,但這只能是權宜之計,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以國家財政對水利基礎設施大幅度增加投入。這就如同修建鐵路、機場、圖書館等公共基礎設施一樣,因為它事關13億人民的糧食安全問題。
目前可采取的措施是逐步修復部分早期的水庫,恢復其夏(澇)季蓄水、冬(旱)季供水的功能。同時,以鄉(xiāng)鎮(zhèn)為單位按年度進行財政補貼,用于以村和小組為單位組織農民重新恢復灌溉渠,每年冬季清除各村河道、灌溉渠、水塘的淤泥,加寬加深河道,并用于以村和小組為單位購買抽水機等農機設備。這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村集體一貫的做法,很有效。這樣既便于清理河床和改善水質,讓河流和水塘加深、多蓄水、蓄新鮮凈水,取出的淤泥也可以放到農田肥田,改善農田的土質。這將不僅解決灌溉問題,也能改善農村飲用水質不斷惡化的問題、改善水質。
凡是家在農村的人都已經(jīng)意識到,水的問題,已經(jīng)到了快崩潰的邊緣。作為農民的兒子,我不得不大聲吶喊:留給農村的時間已經(jīng)不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