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稅也是積極財政政策
    2009-01-14    馬紅漫    來源:南方都市報

  面對經濟衰退風險,究竟要不要減稅?有人說:“2009年不能再提減稅了,減稅是個餿主意!

  針對宏觀經濟下滑衰退的風險,中央的調控政策基調及時地調整為積極財政政策搭配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所謂的積極財政政策,就是通過擴大財政開支與減少財政收入,甚至是以赤字財政的狀態(tài),去發(fā)揮逆經濟周期而動,最終拉動經濟增長的政策作用。具體而言,積極財政政策手段既包括財政資金直接投入經濟建設,也包括通過減稅手段來增加居民收入、刺激消費需求兩個途徑。
  可見,減稅本就是積極財政政策的題中應有之含義,根本就是落實積極財政政策導向的必有之舉。當然,如果財政部門仍把立足于實現(xiàn)每個年度的財政盈余,至少是財政平衡,作為其首要的部門追求目標,反對減稅似乎是合情合理的,畢竟讓財政賬目“賞心悅目”屬于職責范疇內。然而,在現(xiàn)代財政理論的觀點看來,這樣的訴求早已經不合時宜了。
  事實上,經濟波動走勢一直在遵循周期形式,有繁榮的高峰也有衰退的谷底。在經濟繁榮期,財政收入要遠大于支出,也就是實現(xiàn)財政盈余,而在衰退期則正好相反,往往會出現(xiàn)財政赤字。因此,苛求在每一個財政年度都實現(xiàn)財政盈余,根本是悖逆經濟周期規(guī)律的愿望。現(xiàn)代財政理論把在一個完整的經濟周期內實現(xiàn)財政盈余或者平衡,視為財政工作的追求目標,而絕不會去苛求每個年度的相關指標優(yōu)化。依此理論出發(fā),當下中國的財政狀況恰恰到了透過減稅手段來撫平經濟周期的關鍵時刻。
  數(shù)據(jù)顯示,國家財政收入狀況長期處于超速增長之中。從1995年開始的13年里,盡管這期間曾經有過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沖擊,但我國的財政收入?yún)s一直以超過GDP增速兩倍以上的速度持續(xù)增長。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國民財富的分配結構實現(xiàn)了由居民收入向國家財政的大幅傾斜。因此在危機到來之時,應對動力理應來自于財政部門主導的刺激政策,因為居民內生的消費欲望由于歷史的積累不足,而根本無法得到提振。更為關鍵的是,積極財政政策所包含的經濟建設和減稅兩個途徑,對于中國經濟長期發(fā)展的含義大不相同。前者見效雖快,但路徑依賴的惰性很容易讓人上癮,并且忽視了結構調整的重要性,甚至會繼續(xù)強化既有的結構性問題。11年前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就是一個典型例證。伴隨著刺激性經濟政策的快速顯效,2002年中國就逐步走出了危機的陰影。但其后數(shù)年的國民消費率卻幾乎每年都要降低一個百分點,直至2007年降至49%,反而要遠遠低于1998年危機爆發(fā)時的水平。這就是財政政策立足于刺激投資而非鼓勵消費的弊病所致。而減稅政策恰好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減稅的實質就是讓國民財富重新回歸到百姓手中,讓老百姓有錢可花、有錢敢花,并且以此來帶動良性的經濟增長模式。除去應對危機的目的,這本身還包含著對長達十幾年的財富分配政策作出修正的巨大歷史含義,也自然是財政部門無法推卸的歷史責任。
  由此可見,在目前的經濟形勢下堅持減稅,不僅不是所謂的餿主意,反而本就是相關調控部門應當承擔的職責所在。至于短期內財政收支狀況造成的制約,并因此產生的赤字財政,理應從完整經濟周期運行角度考察,對此需要各方給予更大的觀點認同與理性善待。

  相關稿件
· 減稅比發(fā)紅包更能增強消費后勁 2009-01-12
· 美當選總統(tǒng)奧巴馬想靠“大減稅”重振經濟 2009-01-06
· 大規(guī)模減稅是更好的方法 2009-01-05
· 減稅退稅行政成本更需瘦身 2008-12-18
· 減稅的空間還有多大? 2008-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