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4日爆發(fā)的巴以沖突目前已演變?yōu)橐粓龃笠?guī)模地面軍事行動。中東局勢的迅速惡化,引發(fā)了國際原油市場的新一波反彈行情。
自2008年12月27日以來,國際油價累計上漲超過了24%,其中僅12月31日一天,油價漲幅就達到驚人的14.27%。2009年1月4日,紐約NYMEX原油期貨價格漲至每桶47.14美元。隨著地緣政治風險的不斷上升,人們有理由擔心:這將在多大程度上決定國際油價的未來走勢? 關于這次軍事行動的最終目標,以色列政府發(fā)言人已做出明確表態(tài):以色列的戰(zhàn)略目的主要是“讓以色列南部居民不再受哈馬斯火箭彈的威脅。這一目標達成后,作戰(zhàn)行動即告結束,以軍作戰(zhàn)行動不是為了更換加沙政權”。 當然,所謂“不更換加沙政權”也存在兩種解讀。其一,徹底打掉哈馬斯政權,幫助更愿與以色列和平相處的法塔赫重新奪回加沙。以色列外長科夫尼就認為,只要哈馬斯控制著加沙,這將是以色列、巴勒斯坦人乃至整個中東面臨的一個問題。而以色列副總理拉蒙也一再強調,在哈馬斯控制加沙的情況下,不應該結束作戰(zhàn)行動,以色列需要的是形成一種不再允許哈馬斯執(zhí)政的局面,這是“最重要的事情”。其二,以色列清楚自己短期內無法徹底根除哈馬斯在加沙的存在,因而希望通過這次軍事行動,盡最大可能重創(chuàng)哈馬斯領導核心,削弱其武裝力量,并摧毀其火箭彈和導彈的庫存,使其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無法對以色列的國土安全構成威脅;事后再通過嚴格的海上和邊境封鎖,限制遠距離攻擊性武器流入加沙。 對于以色列而言,如果能實現前一個目標固然最為理想,但過去數十年的巴以沖突血淚史表明,要想將哈馬斯及其他反以力量徹底消滅并不現實,而以色列在加沙的軍事行動被無限期延長后,無異于是重新陷入消耗戰(zhàn)泥潭,勢必引起國內民意反彈;另一方面,隨著國際輿論和巴勒斯坦民心轉向,以抗擊以色列入侵者為己任的哈馬斯在加沙的影響力非但不會消失,反而可能因此發(fā)展壯大。 另外,一般認為,以色列之所以敢發(fā)動這次大規(guī)模軍事行動,其行動計劃及打擊力度肯定得到了美國默認,這從美國在聯合國安理會一再抵制呼吁巴以;鸬奶嶙h通過中也可見一斑。但鑒于軍事行動長期化將不可避免地引起大規(guī)模人道主義災難和美國在中東盟友的強烈反對,事實上美國能留給以色列的“時間窗口”也極為有限——特別是考慮到2009年1月20日奧巴馬即將入住白宮,若不能妥善處理好這一矛盾,新一屆美國政府今后在處理伊朗核問題等其他中東地區(qū)敏感問題上也將失去公信力。 綜合上述分析,筆者認為,后一個戰(zhàn)略目標對以色列而言更為現實,即此次軍事行動必須快速高效、目標直接,帶有以色列擅長的“定點清除”特征。 需要指出的是,在當前世界經濟普遍陷入衰退的低谷、全球能源需求并未顯著回升的大背景下,單憑地緣政治風險、自然災害等因素,并不足以激勵油價持續(xù)反彈。自2008年7月國際油價觸頂回落以來,其間也曾經歷了格俄沖突和多場大西洋颶風,但對油價的影響微乎其微。與之相比,美元持續(xù)貶值、歐佩克大幅減產、中美等國擴大戰(zhàn)略石油儲備、2009年下半年全球經濟景氣可能回升等因素或預期,所形成的合力對未來國際油價影響更為顯著。 因此,單從沖突本身來看,對于國際油價的長期影響有限。無論是以色列還是巴勒斯坦,本身并不出產原油,對全球原油市場并不會帶來實質性供給沖擊。但這不代表當前中東局勢及其擴散效應,與未來油價走勢毫無關聯。 幾個值得進一步關注的變量包括:首先,這場沖突對于國際能源運輸管道有沒有影響?其次,會不會有更多的區(qū)域內國家直接卷入沖突,甚至升級為地區(qū)戰(zhàn)爭?再次,基于現實利益考慮,中東產油國是否會像1973年一樣,借機通過禁運或減產促進油價上漲?最后,如果這一場危機得不到公正合理的解決,從而為今后中東局勢不穩(wěn)定埋下導火索,那么對全球經濟復蘇階段的原油價格將產生什么影響? 由于目前沖突基本發(fā)生在巴以境內,且加沙并不直接毗鄰蘇伊士運河、紅海、霍爾木茨海峽、阿拉伯海等中東地區(qū)傳統(tǒng)海上原油運輸管道,對此無須過分擔心。但另幾個變量則應高度警惕。作為一個崛起中的新興大國,中國應積極發(fā)揮自身在中東地區(qū)和國際社會的影響力,與國際社會共同參與化解危機,顯然,這也完全符合中國的能源安全和國家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