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并購僅有沖動是不夠的
    2008-12-03    作者:邱林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面對華爾街金融颶風中“刮來”的廉價油氣資源,中國油氣巨頭選擇了果斷出手。繼11月24日中石油與殼牌簽訂4000萬噸LNG(液化天然氣)購買合同后,中海油談判伙伴道達爾11月26日對外宣稱,雙方即將簽署LNG最終購銷協(xié)議。而自11月28日重啟的中俄250億美元“貸款換石油”談判,依然在北京進行。

  在目前金融危機和信貸緊縮未止的情況下,中國作為資本輸出大國站出來雪中送炭,自然受到國際資本市場的歡迎。據湯姆森-路透統(tǒng)計顯示:在并購領域,中國并購額在2008年前三季大幅增加了101.9%,達到1310億美元,已超越2007年全年的水平。其中,資源領域的并購最為活躍,金額達到了389億美元,占29%的市場份額。中國跨境并購達到688億美元,創(chuàng)出新的年度紀錄。
  的確,金融危機為國內企業(yè)提供了難得的抄底機會。然而,國內企業(yè)有多少能力和功力在全球資源市場上抄底。更讓人擔憂的是,在全球金融危機和經濟處于衰退時,這些投資又將蒙受多少損失?有關專家提醒,在中國資金蜂擁而出的時刻,企業(yè)還需要保持冷靜,跨國并購的目的不僅是生產、市場和資本的擴張,還是利潤的擴張,這方面客觀存在著政治、社會和文化等復雜的因素。
  以從今年10月起進行的中俄“貸款換石油”談判為例。該項談判啟動僅僅兩個多月,已是一波三折。據俄羅斯媒體11月13日報道,俄羅斯石油公司和石油管道運輸公司已經同中國暫停了有關從中方獲得250億美元的貸款、建設東西伯利亞-太平洋石油管道并向中國供應原油的談判。俄羅斯《生意人報》稱,俄石油管道運輸公司發(fā)言人證實:“工作組的工作暫停!
  市場分析人士認為,俄方要求暫停談判,可能與貸款利率和石油定價兩個因素有關。據悉,該項談判已恢復進行,但談判結果還難以預測。此事讓我們聯(lián)想到2004年中石油競購俄羅斯尤甘斯克石油天然氣公司的失敗。當年11月,當俄羅斯聯(lián)邦財產基金會宣布拍賣尤甘斯克石油天然氣公司76.79%的股份后,中石油遞交競標申請希望收購該公司部分股份。然而,俄羅斯總統(tǒng)府某官員在接受媒體時公開表示“俄方對此并不歡迎”,中石油后來只好出局。
  在對一些企業(yè)海外并購的觀察,我們發(fā)現(xiàn),這些企業(yè)往往缺乏明確戰(zhàn)略,在并購時存在一時沖動的因素,沒有針對東道國的法律、市場、環(huán)保等方面做足可行性研究和盡職調查,而這一點往往導致最終的并購失敗。此外,國內企業(yè)在并購后的文化、人才整合方面的能力和意識也相對薄弱。由于并購前期戰(zhàn)略不明確、期間準備不充分,后期整合經驗欠缺,國內企業(yè)的海外并購案例成功率往往較低。
  應該看到,對于海外并購活動,每個時候都是有利有弊,特別是經濟低迷時更是“雙刃劍”,這個時候整合的成本低,但收購企業(yè)資源的整合力度會不足,因為大家不知道什么時候是底部,什么時候可以有信心,這與股市上的操作是一樣的道理。現(xiàn)在國內企業(yè)爭相進行海外投資,首先比的是毅力和耐心,最后才是水平。
  僅從“海外抄底”的角度來看,現(xiàn)在是個歷史的契機,但對國內企業(yè)來說是不是這樣,還不能妄下結論。問題在于,國內企業(yè)是否做好了準備。去年美國次貸危機剛剛顯露苗頭時,中國一些企業(yè)就已頻頻出海購買資產,一年之后反觀,當時的舉動失大于得。最典型的案例是,2007年6月,中投斥資30億美元在黑石集團的首次公開募股中認購了9.3%的股份。半年過后,虧損超過20%。國家開發(fā)銀行向巴克萊銀行的投資,也已形成巨額虧損。中國部分買家在承受著一輪痛苦的煎熬。
  當前全球金融危機,在國際舞臺上初顯崢嶸的國內企業(yè)能否克制沖動,理性地審視危機,基于自身實力作出正確的海外并購決策,將是對國內企業(yè)的重大考驗,也應該引起企業(yè)的反思。無論出于何種考慮,國內企業(yè)的海外并購之路不會平坦。國際并購的經驗顯示,60%的并購都曾以失敗告終。顯然,由于信息不對稱和政治、社會和文化等因素上的差異,中國企業(yè)海外并購失敗的可能性要遠大于國內并購。當然,歷史上成功的海外并購能夠彰顯出強大的互補優(yōu)勢,有助于本國企業(yè)尤其是后進國家發(fā)揮后發(fā)優(yōu)勢實現(xiàn)跨越式發(fā)展。

  相關稿件
· 中國企業(yè)海外并購過程中也需謹防“陷阱” 2008-12-03
· 中國企業(yè)參與海外并購正當其時 2008-10-17
· 波士頓咨詢:中資銀行暫時不宜海外并購 2008-09-18
· 中國企業(yè)海外并購緣何不如印韓 2008-07-16
· 中海油服闡釋海外并購三大熱點 2008-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