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7-10-18 作者:陳隨有 來源:上海證券報 |
|
|
所謂公共交通分擔率,就是指城市居民出行方式中選擇公共交通(包括常規(guī)公交和軌道交通)的出行量占總出行量的比率,這個指標是衡量公共交通發(fā)展、城市交通結(jié)構(gòu)合理性的重要指標。目前我國公共交通的分擔率平均不足10%,特大城市也只有20%左右,而歐洲、日本、南美等大城市達到40%-60%,這是歐洲、日本、美國車輛雖多,卻很少擁堵的重要原因。 來自建設(shè)部的信息表明,目前我國城市公交車速已越來越低,現(xiàn)在平均車速只有10公里/小時,已低于自行車12公里/小時的速度。與10年前相比,公交出行時間平均延長10分鐘,居民對城市公共交通服務(wù)的不滿意率高達70%。由于公共交通的發(fā)展跟不上需求,經(jīng)濟條件好的人不得不選擇購買私家車來解決出行問題,而低收入者則常常借助自行車、電動車等來出行,個體交通的迅速增長使交通擁堵急劇上升,公共交通的滿意度進一步降低,由此形成惡性循環(huán),造成我國許多大城市都被交通堵塞問題所困。 那么,應(yīng)該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北京的做法具有借鑒和推廣意義。從10月7日起,北京市軌道交通全路網(wǎng)實行單一票制,票價為2元/人次,即乘客乘坐軌道交通一次出行,不論乘坐距離長短和換乘次數(shù)多少,使用一卡通卡或現(xiàn)金購票,均為2元/人次,北京因此成為全國地鐵票價最低的城市。據(jù)測算,相對以前的票制票價,實行“全程2元”單一票制后,絕大多數(shù)乘客的出行費用將減少,80.2%的乘客平均每人次減少支出1.3元。 票價降低但服務(wù)并沒有降低。北京地鐵的座椅采用了特殊織物的軟坐墊,乘客上車后坐的再也不是硬邦邦的“冷板凳”。每列車裝有四組輪椅渡板,以方便殘疾人上下車。并且,調(diào)整了最小發(fā)車間隔,1號線高峰時最小發(fā)車間隔由原來的3分鐘縮短為2分45秒,2號線最小間隔由原來的3分30秒縮短為3分鐘。 降低票價而不降服務(wù)質(zhì)量,使得地鐵受到民眾的歡迎,乘坐軌道交通出行的人數(shù)迅疾上升。10月16日,北京地鐵運營公司負責人稱,在票價調(diào)低后的一周內(nèi),地鐵1、2、13號線和八通線四條既有線路的客運量增加了30%,其中八通線增加了47%,13號線增加了36%。軌道交通分擔率的快速上升,意味著30%民眾的出行不必借助私家車、公車或電動車等交通工具,這對緩解市內(nèi)交通壓力、保持交通暢通無疑具有重要的分流作用。 相比之下,目前,全國不少城市的公共交通投入過低,由于公共交通工具不足,受“物以稀為貴”原理的影響,公共交通票價一般都非常高,尤其是那些帶有空調(diào)的公共交通車輛,票價比一般車輛要高出一倍左右。一些地方政府試圖通過提高票價,來分流出行人流,以免公共交通因承受不了超負荷的運載壓力而陷入癱瘓狀態(tài)。這種通過提高票價進行的分流是無效的分流,因為大量的需求在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會選擇購買私家車或騎車等方式來解決,這樣必然加大現(xiàn)有公路的負荷,一些路段各種車輛(包括人力車、機動車等)“摩肩接踵”、“首尾相連”,嚴重降低了交通線路的運行效率,堵塞問題由此而生。 但是,一些地方認識不到問題的根源,他們更傾向于用征收“交通擁堵費”這樣的措施來分流進入市區(qū)的車輛,這種分流與提高公共交通票價的分流一樣,屬于無效分流,因為大量的出行人員無法通過公共交通滿足需求,顯然,對于緩解交通狀況沒有任何作用。 鑒于我國城市人口密度高、可用地有限的特征,從提高道路利用率及環(huán)保指標來看,公共交通尤其是軌道交通應(yīng)該成為首選的交通方式。北京的做法證明,緩解交通堵塞狀況,最有效的做法是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務(wù)質(zhì)量,降低公共交通的票價,節(jié)省民眾的出行成本,使他們更愿意借助公共交通工具滿足出行的需求。政府只需加大對公共交通的投入力度,相關(guān)問題就能迎刃而解。這才是解決交通擁堵問題的治本之策。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