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款“奢侈”非治不可
    2007-04-02    汪金友    來源:經(jīng)濟參考報
  什么叫“中國式奢侈”?難道“奢侈”還有中外之別嗎?要讓我說,答案其實很簡單,“中國式奢侈”,就是“花公款的奢侈”。因為花的是公款,所以出手就出奇的“大方”,理所當然地遭到公眾的不滿和反對!
  和其他一些國家的奢侈之風相比,“中國式奢侈”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利用“權力”去奢侈。比如當了一個縣官,就可以理直氣壯地去買一輛在當?shù)刈詈廊A的新車。即便只當了一個鎮(zhèn)長,也從此就有了一份吃喝簽字的權力。只要你高興,可以吃螃蟹、吃甲魚,也可以喝茅臺、喝五糧液,最后只要大筆一揮,都能在本單位的財務下賬。
  一種是為了“政績”而奢侈。6幢嶄新的辦公大樓、一個巨大的半球型會議中心,如美國的白宮一樣氣勢恢弘。還有數(shù)百畝的綠地、園林、假山、噴泉環(huán)繞其中。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幾只鴛鴦鴨、非洲鵝在悠閑地游弋……這就是某省一窮縣的政府辦公新址。近年來,類似的“官衙工程”在國內可以說是四面開花,數(shù)不勝數(shù)。
  當下,什么叫“不奢侈”?“奢侈”了怎么處罰?“不奢侈”怎么獎勵?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所以就給人們造成了一種印象,“不奢侈”也不光榮,“奢侈”也不可恥。甲縣長三年換了三輛車,沒有人說他“奢侈”;乙縣長五年堅持坐舊車,也沒有人說他“不奢侈”。張鎮(zhèn)長一年吃了100萬元,人們說他“很大方”、“有魄力”;李鎮(zhèn)長一年吃了20萬元,人們說他“太小氣”、“沒能力”。更重要的是,有些“奢侈”者,因為“善于協(xié)調各方面的關系”,不僅“安然無恙”,而且很快就升了上去。于是,一些“不奢侈”者便開始懷疑自己的“工作方法”有問題,并自覺不自覺地向“奢侈”者學習。
  “中國式奢侈”,真的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從1986年到2005年,中國人均負擔的年度行政管理費用增長23倍,而同期GDP只增長了14.6倍。要遏制和杜絕“中國式奢侈”,筆者以為辦法有兩條:第一是增加行政權力運行的透明度,讓公眾參與和了解政府對公共資源配置的決策過程;第二是必須要有人對政府浪費負責。誰奢侈就追究誰,誰浪費就處罰誰。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