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出版走出去,應既不嘩眾取寵,也不閃爍其詞,而是光明正大、坦坦蕩蕩。除了商人的頭腦,文化人的抱負之外,出版人在“走出去”時,還應肩負起一種國家使命感。
一年一度的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日前舉行,博覽會上,近些年推出的優(yōu)秀作品紛紛被國外出版商相中,流瀲紫的《后宮甄嬛傳》版權輸出日本,格非的《隱身衣》輸出美國。相反,一些以往國內暢銷的經(jīng)典文學作品,如《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禮》等,卻一直待字閨中,坐在版權貿易的冷板凳上。“中國出版如何走出去”成為此次博覽會討論的話題。
版權貿易,是建立在文化貿易基礎之上的文化交流。因此,要走出去,必先符合商品經(jīng)濟的規(guī)律。如亞當·斯密所說:“請給我以我所要的東西吧,同時,你也可以獲得你所要的東西:這就是交易的通義!奔字苷,乙之砒霜,我們的閱讀口味并不代表別人的閱讀興趣。要走出國門,就先要了解他國的閱讀市場,知己知彼。對于從事文化貿易的人來說,摘下知識分子的眼鏡,換一副文化商人的眼光,會看到一條新的道路。
丹麥文學史家勃蘭兌斯認為,為了成為世界文化,一種文化就必須到達某種年齡,從而使其特殊風格變得足夠強壯,并滲入所有的生活形式之中。中國出版走出去,歸根到底是文化走出去,是話語權的伸張,是軟實力的提升。弄清楚別人要什么,在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的同時,也不能一味地去迎合,甚至全盤西化。好萊塢電影在世界各地暢銷熱映,無論題材涉及戰(zhàn)爭、愛情、社會、倫理,但每部電影背后宣揚的始終是美國的核心價值觀。走出去,不是去給人抬轎子,而是立德、立功、立言。中國文化有自己的特點,建立一套完整的核心價值體系,大聲地說,理直氣壯地說,才能讓中國親近世界,也讓世界了解中國。圖書等文化產(chǎn)品傳遞一個國家的風貌、人情、世態(tài)的同時,也要表達這個國家的立場、主張、態(tài)度。中國出版走出去,應既不嘩眾取寵,也不閃爍其詞,而是光明正大、坦坦蕩蕩。
除了商人的頭腦,文化人的抱負之外,出版人在“走出去”時,還應肩負起一種國家使命感。對于走出去的文化產(chǎn)品要多長一份心眼;要進行篩選和分類,不能一股腦兒往外端。圖書是作者個體智慧的結晶,但走出去的圖書好比出境游的游客,會成為中國的名片。一個人的觀點會被放大成一群人的觀念,一個人的思考會被解釋成一個國家思潮。出版人要秉持公心,選擇那些思想健康、態(tài)度積極、意識主流的作品輸出,至于那些動不動就在書名上扣上“中國人xxx”“中華民族xxx”大帽子,上綱上線,博取西方獵奇目光的投機行為更是要不得。像《平凡的世界》這樣的經(jīng)典作品,由于翻譯問題,三年五載不能“成行”,出版人就應該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決心,讓經(jīng)典體面地、有尊嚴地走出國門。
文化事業(yè),是千萬人的事業(yè),它和國家、民族的歷史一樣是連綿不斷,繼往開來的。作為發(fā)展中的大國,中國出版走出去,勢在必行,然而,撼大摧堅,則需要徐徐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