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同事王女士的對兒子的教育頗有心得,除了抓孩子的學習外,還教孩子如何做人,甚至從小樹立經濟獨立意識,教導孩子如何理財。如今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號稱家庭中的“小皇帝”,集萬千寵愛于一身。 王女士就不這樣,她注重孩子經濟理財意識的培養(yǎng)。也許有人會不以為然——沒有經濟收入的孩子存在什么理財問題呢?可是事實并非如此,拿王女士的兒子小強來說,就有不少“收入”,決不可小覷,其收入來源主要包括:一、壓歲錢和生日禮金等,為其收入之“大宗”。王女士家親戚多,經濟條件大多非常寬裕,壓歲錢高達數千元;二、學習上的獎勵基金。但凡小強成績進入班級前幾名,或者單項競賽獲獎、被評為“三好生”等,一般都給予一定數額的獎金;三、家庭內“打工”報酬。為培養(yǎng)孩子的自理和勞動能力,從事力所能及的家務,比如洗碗、跑腿買東西,也會給小小的報酬;四、日常零花錢,孩子大了,過早、交通費、參加集體活動等,每月多少也得固定給些零花錢。算起來,小強還真有不少“可支配的收入”,也面臨著如何花銷的問題。 數額較大的壓歲錢,王女士會以兒子的名義存到銀行,但替他保管存折;小額的零鈔,就存入“儲錢罐”,積少成多后,再轉存入銀行。她既尊重了兒子的獨立性,承認兒子的“所有權”,又有效地把關,避免了消費的盲目、隨意性。在此種教育機制之下,小強的經濟和理財意識就在家長的耳濡目染中逐漸地培育起來。小強學習努力刻苦,爭取上游,又因為有物質刺激,增強了他的學習積極性、自覺性。同時,他也比較“勤快”,讓他干些家務活從不推諉,非常樂于做事,并賺取那一兩塊錢,確立了勞動掙錢的基本觀念,初步嘗到了掙錢不易的生活滋味。因為存錢歸已,他居然也學會了“節(jié)約”,比如下雨天給他錢坐出租,他往往乘公交車,省下幾塊錢。平時吃零食,買飲料,他懂得“只買對的,不買貴的”,不與其他孩子攀比,適可而止。 若干年下來,小強存折上的款項越積越多,數額已然不菲。下一步,王女士便指導他如何花錢。比如,課外讀物、上培優(yōu)班、購置學習用具等,基本上“自給自足”,從存款中開支。由于教育得法,小強不但不抱怨,反而頗為自豪,覺得自己是個“小小男子漢”。小孩子玩性大,看到別的孩子擁有稀罕的玩具不免眼熱,也吵著要,過于昂貴或對成長不利的,王女士斷然否決,但也同意孩子的正當要求,甚至偶爾遷就一下,作為獎勵。有時,王女士手頭周轉不過來,就提出暫借一點,小強樂滋滋地同意,因為他又有一點“利息”可得了。王女士認為,錢是孩子的,他應該初步具備“投資受益”的現(xiàn)代經濟理念。最后,也是最關鍵的,王女士要求小強在家庭組織集體活動時,作為一分子也得出點錢;再如,長輩過生日之類的家庭慶;顒,也讓他自己掏錢購買禮物饋贈。這樣,便讓孩子不至于“吝嗇成性”,成小小的守財奴,并有愛心,有獨立的個體意識。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