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經濟明顯復蘇,世界經濟也有向好跡象,可與此同時,通脹預期開始抬頭。有媒體甚至發(fā)表文章提出,防通脹應成為2010年的重要政策取向。筆者認為,在目前經濟環(huán)境下,中國即使出現通貨膨脹,也將是比較溫和的。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更多地考慮如何善用其積極的一面,促進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而不宜過高地估計通脹的負面影響,更不能因此而干擾保增長,調結構的大方向。 按照經濟學家們的劃分,通貨膨脹可分為溫和的(通脹率在5%以下)、嚴重的(通脹率在5%至10%之間)和惡性的(通脹率在兩位數以上)三種。一般來說,惡性通脹會給經濟發(fā)展帶來嚴重負面影響,溫和型通脹對經濟增長具有積極的作用。正如不久前辭世的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所說:“處于輕微的通貨膨脹中,工業(yè)之輪開始得到良好的潤滑油,產量接近于最高水平。私人投資活躍,就業(yè)機會多!薄耙粋可以預期的緩慢上升的價格水平看來還是能為經濟的健康成長提供最好的環(huán)境! 毋庸諱言,在世界經濟走向復蘇的過程中,可能引起國際市場原料價格上漲。這是因為,在反危機過程中,美國采取了劇烈的擴張政策,危機后美國可能通過匯率變動等途徑把通脹因素輸出到世界各地。已然深度參與到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中國經濟,不可能完全規(guī)避外界輸入的通脹壓力。但是,一方面,中國連續(xù)六年的農業(yè)豐收,可保證食品價格不出現長時間的劇烈上漲,而在消費物價指數中,食品類價格的權重高達1/3;另一方面,就工業(yè)品而言,許多輕紡、家電等消費品的產能過剩局面還沒化解。因此,中國近期即使發(fā)生通貨膨脹,很可能是溫和的,出現惡性通脹的概率極小。 國際金融危機來襲后,中國及時采取了“保增長”的應對措施,在國際金融危機逐步淡出的情況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2010年經濟工作的任務中,頭一條仍是提高宏觀調控水平,保持經濟平穩(wěn)較快發(fā)展。中國經濟正處于實現工業(yè)化、城市化的關鍵時期,保持一定增長速度的意義不容置疑。因此,當前需要多加考慮的是,怎樣利用溫和通脹促進經濟較快發(fā)展,而不能因對通脹預期過高、反應過激而干擾保持經濟平穩(wěn)較快發(fā)展的大局。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10年經濟工作任務中,還有一項重要內容是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經濟學界談論較多的是,經濟危機或經濟衰退對結構調整具有催化作用。實際上,通貨膨脹對經濟結構調整也是很好的催化劑,而且往往比靠衰退催化結構調整帶來的痛苦更輕一些。 中國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曾以通貨膨脹為代價換取了價格改革的成功,走出了價格“雙軌制”的困境,使中國經濟得以在市場化的道路上輕裝前行,迎來較長時期的低通脹、甚至負通脹情況下的高速增長,最終告別了短缺經濟。 現在,價格機制不再是困擾中國經濟的主要問題,經濟結構、產業(yè)結構和產品結構的問題日益突出。在通貨緊縮,經濟放緩情況下,為保增長,保就業(yè),要解決這些結構性矛盾,可能投鼠忌器而難以下手。在溫和通脹,經濟高速運行的環(huán)境下,只要認準了方向,下定了決心,解決結構性矛盾可能更為得心應手。例如,上世紀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機后,因國際原料大幅度漲價,日本出現戰(zhàn)后首次嚴重通脹,由此催生日本發(fā)起以節(jié)能、減少原材料消耗為主要內容的產業(yè)結構調整,使日本一度成為世界經濟發(fā)展的“優(yōu)等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