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預期,十八大報告在十六大、十七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提出新的要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xiāng)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等。
不僅如此,為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十八大報告還提出“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
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的多位十八大代表和專家認為,新的要求體現了經濟增長和改善民生并重;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目標的提出,則說明深化改革的共識正在凝聚。
提出新要求
十八大報告再次強調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并提出,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實際,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努力實現新的要求。
新的要求包括:經濟持續(xù)健康發(fā)展。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發(fā)展平衡性、協(xié)調性、可持續(xù)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xiāng)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豐富,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文化產業(yè)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yè),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基礎更加堅實;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竟卜⻊站然傮w實現,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水平明顯提高,就業(yè)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縮小,社會保障全民覆蓋;資源節(jié)約型、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十八大代表、陜西省省長趙正永說,報告再次堅定了我們加快實現全面小康的信心。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依據、總布局、總任務,明確了各個方面的基本要求,展示了“兩個百年”的目標要求,我們備受鼓舞。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陳劍對《經濟參考報》記者介紹說,小康社會是由鄧小平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規(guī)劃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藍圖時提出的戰(zhàn)略構想,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深入,其內涵和意義不斷豐富和發(fā)展。
建設小康社會的目的是繼續(xù)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使改革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北京大學中國國民經濟核算與經濟增長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志洲表示,十八大報告進一步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出新的要求,說明中國現階段的發(fā)展不能僅僅注重經濟增長目標,還需要實現其他方面的協(xié)調發(fā)展,需要控制通貨膨脹、改善就業(yè)、改善收入分配、優(yōu)化資源配置和保持國際收支平衡等。
經濟增長和改善民生并重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方面,十八大報告的一大特色是延續(xù)十七大由“總量”改為“人均”的表述,并加入城鄉(xiāng)居民人均收入的目標!皟蓚翻一番”的新指標,體現了經濟增長和改善民生并重。
報告提出,“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xiāng)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在十六大報告和十七大報告中,目標分別表述為“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根據國家統(tǒng)計局的數據,2010年中國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9109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5919元。
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必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fā)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從國內生產總值,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再到城鄉(xiāng)居民人均收入,我們黨對全面小康的指標更科學了,更讓人信服了。”十八大代表、陜西省咸陽市市委書記千軍昌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
千軍昌說,全面小康目標是全黨的目標,我們在基層就是要圍繞這個目標去努力。我們會有具體措施,和產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相銜接,提高城鎮(zhèn)居民和農村居民收入。他還表示,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公共服務如果達不到均等化,收入指標再高也無法說明幸福感,這是綜合的考量!
《求是》雜志原副總編輯朱峻峰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一大特色是重視民生,致力于提高民眾的幸福度。我們黨自成立起就把為人民謀利益作為宗旨,就一直帶領人民創(chuàng)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一個是經濟總量指標,一個是人民生活指標,指標設定以2010年為基期。這兩個指標的指導性、方向性更加鮮明,尤其是將人均收入翻一番指標寫入黨代會報告,分量更重,彰顯出今后我們更注重百姓生活幸福度!笔舜蟠、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說。
深化重要領域改革
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fā)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構建系統(tǒng)完備、科學規(guī)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深化重要領域改革,核心是創(chuàng)造公平的發(fā)展環(huán)境。通過打破壟斷等措施,使得資源能夠更有效率、更公平地配置。”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王晉斌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未來改革的重點之一。社會公平首先體現的就是基本公共服務的公平,是民生的核心組成部分之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包括兩個含義,一是加大這一領域的投資,二是使這些投資能夠被居民公平使用。
陳劍建議,加大政府向公共服務型轉變的步伐,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與服務,推進收入分配改革,提高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加大社會保障力度。
十八大代表、寧夏吳忠市市委書記白雪山說,區(qū)位上的差別是相對的,產生差距的關鍵因素是思想解放程度不夠。吳忠市先行先試的經驗表明,思路決定出路。我們要勇于擔當,敢于創(chuàng)新,只有這樣,我們同步進入小康社會才有保障。
千軍昌表示,中國發(fā)展到現在這一步,歸功于改革開放。要加快發(fā)展,要實現目標,就必須改革。
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未來幾年至關重要。朱峻峰說,從十六大報告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算起,前10年是打基礎,主要解決先發(fā)展的問題;后10年不僅要解決“發(fā)展起來的問題”,而且要解決新發(fā)展的問題,這是一場攻堅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