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全國夏糧小麥收購已進入高峰期,近期一則農民售糧款被拖欠十余年的新聞卻引起社會關注。據報道,河南孟津縣橫水鎮(zhèn)村民楊安樂于2001年8月將62245公斤玉米賣給孟津縣小浪底鎮(zhèn)糧管所,當時按1.2元每公斤的價格計算,總價值74694元,楊家拿著欠條一直討要了11年也沒有拿到售糧款。此事一經曝光,受到國家糧食局重視,并督促當地政府和糧食企業(yè)于8月18日當晚將所欠糧款及利息送到當事農民手中。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8月20日登錄國家糧食局網站,發(fā)現在其網站顯要位置剛剛發(fā)布了一條《國家糧食局關于嚴格執(zhí)行國家糧食收購政策、堅決杜絕“打白條”等違規(guī)行為的緊急通知》(下稱
《通知》),該通知特意對孟津縣拖欠售糧農民糧款一事做出說明和解釋。通知要求,所有糧食收購經營者,特別是中央和地方國有糧食企業(yè),必須嚴格執(zhí)行“一手糧,一手錢,不打白條”的規(guī)定,在糧食收購中堅決做到“五不準”:不準坑害農民,不準為難農民,不準算計農民,不準克扣農民,不準折騰農民。
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表示,國家糧食局的《通知》從保護售糧農民利益出發(fā),對當前進入旺季的夏糧收購及陸續(xù)展開的早稻收購,具有指導意義。
然而,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通過對河南、河北、安徽、山東等地的部分農民采訪了解到,農民售糧面臨售糧渠道單一、國有糧食收購部門壓級壓價或延期收購、糧販收購農民的小麥后倒賣給糧庫等問題。因此,保護售糧農民利益,僅有杜絕“打白條”還不夠。
農民售糧渠道單一低價賣給糧販
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農民普遍反映,由于農村糧食存貯條件落后,尤其是一些農民急于外出打工,都想早點把糧食賣出去;但是國有糧食收購單位離家遠,需額外支付交通運輸、搬運等費用,而糧販能夠提供上門服務,并且現款結付,他們大多選擇賣給糧販,價格普遍低于國家最低收購價格。
河南孟津縣送莊鎮(zhèn)一位古姓農民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位于該鎮(zhèn)的一個糧庫和一家面粉廠本來是縣里國營的,后來改制成私人企業(yè),這個糧庫成了這家面粉廠的倉庫。糧庫不收購農民的糧食,當地農民基本上把糧食都賣給糧販子,今年糧販子給出的小麥收購價格是0.96元—1.02元/斤。
河北省魏縣雙井鎮(zhèn)位于河北、河南、山東三省交界區(qū)域,該鎮(zhèn)一位農民告訴本報記者,位于當地的一家中儲糧直屬庫在收購小麥時,以小麥里有塵土、糠皮等為由壓級壓價,所以附近的農民都把小麥賣給了糧販。
河南葉縣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國有糧油購銷公司某鄉(xiāng)分公司的工作人員告訴本報記者,當地的夏糧收購工作基本進入尾聲,不過他們公司收購的小麥基本上都是糧販子倒賣過來的,收購價格是1.02元—1.04元/斤。根據記者6月份的采訪,糧販子從農民手中收購的小麥價格是0.95—0.97元/斤。這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今年的小麥收購過程中,沒有看到農民來售糧,“可能是公司按照國家最低小麥收購價格的執(zhí)行時間較晚,農民等不及才低價賣給了糧販!
河南商丘市一家農資銷售和為農民提供植保服務的公司負責人了解到的情況是,由于售糧渠道單一,當地大多數農民在售糧時選擇糧販子。
山東省威海市環(huán)翠區(qū)一位許姓農民告訴本報記者,在他們那里,國有糧庫和企業(yè)不收購農民的糧食,農民大多把小麥賣給了糧販子,好一點的是,他們賣給糧販子的小麥價格是1.03元/斤,略高于國家最低收購價格的1.02元/斤。他告訴記者,糧販子都把收到的小麥轉手賣給當地糧庫。
個別糧販拖欠糧款甚至欠錢跑路
本報記者從安徽部分農村地區(qū)了解到,由于糧食收購市場特別是個體、私營收購方面缺乏監(jiān)管,個別糧販存在售糧款拖欠現象,甚至發(fā)生了極個別糧販欠了農民的售糧款而”跑路”的現象,給售糧農民造成較大損失。
安徽壽縣安豐塘鄉(xiāng)農民沈樹羅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我家去年秋天收的水稻現在還沒有賣,主要是沒人收。以前鎮(zhèn)上國營糧站現在都給私人承包了,糧食不好賣,糧站不收,小販也不要。
”
至于賣糧款,沈樹羅說,村民們一般都認識糧販子,不存在 “打白條”現象。
“大家都認熟人,糧販子先把糧過秤,他們再拉到糧站賣了之后結錢,時間也就差兩三天,有的家里急用錢,他們也會當場給一點。
”
當本報記者問沈樹羅是否知道國家托市收購政策時,他說,他們知道,但是正規(guī)收購點離家太遠,每家收成上萬斤,小拖拉機一車只能拉百余袋,大卡車普通百姓家又沒有,要是自己賣,十來車要拉上兩三天,萬一不認識糧站的人,還可能會被壓級壓價。再加上油費、搬運費,所以不如直接賣給糧販。
本報記者采訪安徽明光市柳巷鎮(zhèn)丁壩村趙臺村二組村民趙福勇時,他正在自家地里打農藥。
“去年以來,想死的心都有。
”趙福勇說,去年6月6日新麥剛上市,他認識的一位江蘇朋友給他介紹另一個朋友到他們村子里收購小麥,單價在0.95元—1.02元/斤。大型的地磅、現代化的搬糧鏟車,再加上有當地村民介紹,村民們都放心地將自家小麥賣給了這個糧販。至于賣糧款,當時有的農民沒拿到錢,有的沒有拿到全部賣糧款。但農民們沒想那么多,他們認為都是熟人。6月10日下午,在“明天早點來領錢”的吆喝聲中,農民們陸續(xù)回了家。沒想到,第二天一大早,村民們出門發(fā)現,熱鬧的收購點已經沒有人了,糧食也被糧販拉跑了。
“發(fā)現情況后我就到處找人,到處打電話,當時就報警了。
”趙福勇說,共有24戶農戶、12萬余斤小麥計11萬余元沒有兌付,當時警方立了案。
“我們接到舉報,考慮當時的穩(wěn)定問題,先安撫百姓,鎮(zhèn)里墊付了6萬元,另外5萬多元由趙福勇先墊付,把農民的售糧款支付了,鎮(zhèn)里有錢了或者找到收糧的糧販再還給他。
”明光市糧食局局長胡從波說。但到本報記者發(fā)稿時為止,明光市柳巷鎮(zhèn)派出所負責人表示,這個案子還沒有偵破。
“我家也沒有錢,最后鎮(zhèn)里協調,以我家的名義在農信社貸了款,現在我每月還要還款。
”趙福勇說,一年多來,他不停找人,不停還款,還承受村民白眼和鎮(zhèn)上的多重指責,他再也不敢輕易將糧食賣給熟人了。
糧食收購有待提高市場化程度
農業(yè)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廖洪樂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杜絕收購糧食時“打白條”的最根本辦法是提高糧食收購市場化程度,多幾條售糧渠道,讓農民有更多的選擇權,“你‘打白條’,我就不把糧食賣給你。
”
廖洪樂說,保護售糧農民的利益,除了國家的最低收購價等政策不能打折扣,國有糧食儲備庫和糧站不能壓級壓價,讓農民愿意把糧食賣給他們,還要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前提下,敞開糧食收購市場,增加糧食收購主體,加強對糧食收購市場的監(jiān)管,防止糧販和國有糧庫形成利益勾結,增加農民售糧環(huán)節(jié)。
“隨著市場化程度提高,糧食的市場價格就會高于國家最低收購價格,農民售糧的選擇權就會增加,‘打白條’等現象自然就不會再發(fā)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