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fā)改委副主任張曉強在出席2011年夏季達沃斯論壇時表示,發(fā)改委正在研究和推進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的完善。此前,發(fā)改委體改司副司長連啟華也曾透露,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以及階梯電價等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將在年內推出。也有報道稱,根據發(fā)改委向國內主要石油公司下發(fā)的有關征求意見稿,成品油調價周期由22個工作日縮短至10天,并擬將成品油定價權下放。
對此,有網民表示,成品油定價確實應逐步向市場化邁進,在管理機制不健全的情況下,短期從調價周期著手,有利于市場更靈敏地反映國際油價的變動。而更多網民指出,無論是調價周期還是定價權下放,目前尚存在一定障礙,成品油定價機制的市場化切不可慌了手腳。
現有機制運行中顯現弊端
我國現行的成品油定價機制規(guī)定,國際市場布倫特、迪拜、辛塔三地原油價格連續(xù)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變化正向或負向超過4%時,國內成品油價格即可相應調整。網民指出,現有機制在運行中顯現出不少弊端,調價時間滯后刺激了投機行為,形成國內油價易漲難跌的格局,而縮短調價周期能使得國內油價的變動更貼近市場。署名“悠悠涔涔”的微博也指出,從短期來看,國內成品油定價周期縮短為10個工作日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幅度也可適當縮小為2%或3%。
也有網民對此表示疑慮。網民“太極人生”指出,淺層次的改革難以做到兩全其美。把時間縮短到10個工作日,可能招致民營企業(yè)的反對。因為他們要從兩大公司批出油來再運回去,時間跨度可能大過油價調整時間,給經營者留的空間非常小。這需要更多的改革。
還有網民指出,定價機制透明化才是關鍵。網民“眾志成城”認為,成品油定價機制計算方法不透明已成為廣為詬病的問題。其次,還要明晰石油公司的煉油成本以及合理的利潤數值。讓人們知道相關部門對上漲幅度的控制力度以及我國與國際石油公司的距離,也讓石油公司有動力去提高技術、降低成本。另外,成品油定價機制應“控兩端放中間”,即國際油價過低或過高時,國家要控制其漲跌幅度;而在中間價位合理區(qū)間內,不需再去干預。
定價權下放需打破壟斷
對于成品油定價權的下放,有網民指出,下放并不意味著完全由市場定價,實質仍然是按政府的規(guī)矩定價。也有網民表示,下放的范圍與程度值得期待,但這并不能解決我國成品油定價機制的不透明問題,反而會使企業(yè)“集運動員與裁判員于一身”,從而進一步助推高油價。
網民“吃虧是!闭J為,必須重視一個前提,那就是石油企業(yè)相對壟斷的格局要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變,否則下放定價權容易致使壟斷巨頭操縱價格。反過來看,壟斷企業(yè)也未必愿意接這個定價權,因為他們現在本來就處于主體地位,如果再讓他們定價會使之成為眾矢之的。因此,如果沒有市場機制啟動的話,這可能起不到實質作用。
網民“朱春凱”也指出,下放定價權的時機可能尚不成熟。一方面,我國原油儲備很不齊全,成品油對外依存度達54%以上,而且原油進口呈急劇擴大化趨勢;另一方面即使將定價權下放給各大油企,他們要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致力于保障供應。
油價市場化還需漸進而行
署名“董秀成”的博客指出,國際石油市場已不完全是供需市場關系,而增加了金融資本的因素,我國的外匯儲備往往用于購買低風險的國債,而沒有參與石油金融資本操作,結果自然是難參與到石油能源的定價體系。而完全的市場化是由企業(yè)根據原油行情、生產成本、市場供需等自行定價,政府只是起監(jiān)管職能。這是一個龐大系統的工程,改革的核心也是在現有基礎上逐步實現市場化,但考慮到戰(zhàn)略儲備、經濟發(fā)展等多重因素,“十二五”期內實現完全的市場化不太現實。
網民“小桔燈”也指出,油價市場化可謂任重而道遠,切不可慌了手腳。我國現在的油價跟國際市場的關系還沒有完全理順,國內成品油交易市場尚未健全。如果現在突然間快速放開定價市場化,可能會在短時期內看到油價一個相對較快上漲的趨勢,所以定價市場化雖是大趨勢,但還是要漸進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