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市袁倉社區(qū),早春的風把十三排上的石棉瓦吹得四面飛,噼噼啪啪地又落下來。原袁倉煤礦退休職工陳迪華和鄰居們圍坐在一起,“現(xiàn)在像我們這樣的房子不多了”,“那個新小區(qū)的門樓都做起來了”,“還有一年,明年3月底,過了端午節(jié)就能搬過去了!薄
他們談?wù)摰氖屈S石市首個棚戶區(qū)改造項目“金廣廈”工程,小區(qū)建成后,主要安置的就是十三排的拆遷居民。
陳迪華眼中帶著不舍,因為十三排曾是礦工們的驕傲,這里記載著他五十年的雨雪風霜。但他臉上更多的是期盼,那個一輩子都夢想著可以住進去的城市里的幢幢高樓。
在黃石,類似“十三排”這樣的棚戶區(qū),已經(jīng)積聚了164片,涉及居民12萬戶,其中低收入家庭達80%。棚戶區(qū)改造,將成為黃石今后幾年城市建設(shè)的重點。
“我最大的夢想就是到城市上,做工!标惖先A出生在大冶礦山鄉(xiāng),與同村女孩石桂枝青梅竹馬,為了能夠娶回石桂枝并讓她過上好日子,陳迪華決心走出山鄉(xiāng),到城里尋找出路。1958年,24歲的陳迪華來到了黃石。此后,他正式當上了國營企業(yè)的工人。
“采煤工的危險和辛苦不言而喻,但當時工人階級是國家的主人,政治地位和經(jīng)濟地位非常高,安全保護做得也比較細致,工人們的勞動熱情很高!标惖先A當時工作起來格外賣力!叭怂闹,下井,40多度,38度高溫,那汗啊,熱得要命!
煤礦工人的拼命勞動和無私奉獻換來了全社會的尊重,黨和政府也把最好的福利落實到一線工人的身上。陳迪華們就這樣天天有白面饅頭吃,每月還能掙一百多塊錢,比很多大干部拿的工資都高。
1961年金秋時節(jié),陳迪華和石桂枝喜結(jié)連理,婚后五個孩子相繼出世。但他們一直兩地分居,在礦上,陳迪華住單身宿舍,在鄉(xiāng)下,石桂枝一人拉扯著孩子。
1952年,袁倉煤礦為解決職工住房,在一片菜地和茅棚間蓋起了十三排紅磚瓦房,在當時的黃石,這可是一件了不得的風光事,能住進十三排,成為當時礦工們最大的榮耀。
“只有老工人才能住房子,要夠廠齡夠年齡,我先來一天我住,你后來半天不能住!睍r隔半個世紀后的今天,當初第一批入住十三排的張友用老人,談及當年分房的情景,仍掩飾不住那份得意。
礦上的工人們驕傲地把這個地方稱作“十三排”,打那兒以后,“十三排”逐漸演變成一個地名,并一直沿用至今。
當時,婚后還在兩地分居的陳迪華偶爾也會趴在宿舍的窗口,遙望著那十三排房子,既羨慕又惆悵!凹t磚紅瓦,羨慕啊,我們家屬要是能住進這個房子就不錯了。”陳迪華說。
時光就這樣在等待中一年一年流逝。到了八十年代,改革的春風吹遍大江南北。黃石市為了解決職工半邊戶的問題出臺了落戶政策,1983年,礦里第一批就解決了陳迪華家屬的戶口,陳迪華的生活迎來了曙光!
“妻子兒女跳出了‘農(nóng)’門,吃上了商品糧,能不高興嗎!”更大的驚喜還在后頭,剛辦理完落戶手續(xù),陳迪華又分到了十三排的房子。
熱熱鬧鬧地搬進新家,問題也接踵而至,兩口子加上四個孩子,這18平方米的小屋著實有點擠。
雖然空間局促,心中卻充滿了陽光。陳迪華的妻子石桂枝說,二十年聚少離多的日子里,最盼望的就是團圓,多年的夙愿終于變成了現(xiàn)實,她很知足。只要一家人能夠在一起,哪怕日子苦點兒也是幸福的。
幾個孩子終于在城里上了學校,但開支也增加了很多。單靠陳迪華每月四百元的工資,應(yīng)付著一大家子的生活,日子過得捉襟見肘。
為了貼補家用,石桂枝一天要打幾份工。凌晨幫人家洗衣服,天亮了再去工地挑灰桶,還要趕到老虎頭醬品廠幫工!袄详愲x煤礦近,早上四點鐘起來把飯炒的我吃,我就出去了,那回家做飯給孩子吃都是他,那他那幾年還是蠻傷心的!
“那會兒還沒有車子坐,我出去做臨時工,到醬品廠蠻遠,在老虎頭,我兒蠻好的,就買個自行車,蠻早起來送我去,到晚上要下班了,他放學了就騎個自行車接我回!
1987年陳迪華退休了,為了改善家里的生活條件,他繼續(xù)在外找事兒做。陳迪華在錦江(商場)拉三輪車拉十年,拉貨,白天給錦江拉貨,晚上就給錦江值班。
在錦江商場的值班室里,陳迪華一住十年,不但能掙點錢,還能給家里騰點空間,這大概也是辛苦一生的陳迪華還能為家里做的最大貢獻。
在十三排這間簡陋狹窄的小屋里,一家人相濡以沫,日子雖然清貧,但快樂一直相隨……
黃石在發(fā)展,寬闊大道車水馬龍,高樓鱗次櫛比、商場超市物資豐富、霓虹閃爍。
在此后的十幾年間,一座現(xiàn)代化的城市在磁湖之濱迅速崛起。而在黃荊山下的一個角落里,十三排房子卻在歲月的侵蝕下日漸破敗和沒落,很多的房子都成了危房。由于環(huán)境惡劣,房租低廉,這里成了很多低收入人口的聚居地,而今擁有1852戶共8000多人的十三排被稱為“棚戶區(qū)”。煤礦早就改制了,煤礦工人風光不再,大多數(shù)職工都被列入了低收入群體、困難戶。從工人老大哥跌到社會最底層,陳迪華經(jīng)歷著失落和無奈。
不遠處的城里不時會豎起一幢幢高樓,陳迪華覺得那與自己沒有太大關(guān)系。他從沒想過要搬出這間小屋。換新房,那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只能深深地埋在心底……
2009年12月16日,黃石首個棚戶區(qū)改造工程“金廣廈”項目正式動工。
人群中的陳迪華心中又激起了波瀾,他做夢都沒想到這樣的好事情又一次降臨到自己的頭上。市委、市政府把關(guān)注的目光投向了十三排,棚戶區(qū)改造工程被列為了2009年全市的“一號工程”。三年后,在這片土地上,將建成后一個有幼兒園、有超市、有小花園的高檔住宅小區(qū)。小區(qū)內(nèi)有廉租住房1004套,主要安置十三排的拆遷居民。考慮到十三排居民大多數(shù)收入很低,買不起房,市里還建立了“共有產(chǎn)權(quán)公共租賃住房制度”,用靈活的產(chǎn)權(quán)處理方式為他們解除后顧之憂。
還有一年多時間,就要離開十三排了,在安心等待的日子里,陳迪華時常會想起十三排過去的故事。曾經(jīng)的苦難和辛酸如過眼云煙,沉淀下來的都是些溫暖的回憶。
兩年后,從十三排走出的陳迪華們將在“金廣廈”開始新的生活,在他們身后,見證煤礦工人輝煌歷史和艱辛生活的十三排將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但十三排人無私奉獻、堅強豁達、樂觀向上的精神一定會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