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華北地區(qū)的農民來講,可謂是“雙喜臨門”:一喜當然是老天爺,給了一場及時雪;另外一喜是“國十條”給的“真金白銀”。日前國務院出臺“十條措施”促進農民糧食生產,不但抗旱給錢,施肥也給錢,今年的糧食收購價格也提高了。這么給力的措施,能否真正促進農民多生產糧食?答案是有效果,但不要期望太大。
對于那些面臨大旱不愿意抗旱的農民來講,這些激勵措施當然有作用,但真正起作用的還是天氣。如果天氣還是不下一場透雨,僅靠這點補貼,補了一時,但補不了幾個月。目前眼見春節(jié)已過去,由于城鄉(xiāng)工資差距巨大,這么一小點補貼難留農民工到城市打工的熱情,對1億多在外打工的農民來講,他們還會一如既往地去城市掙錢。留下種地的主體,還是那些過了35歲,失去打工機會的農民。
目前種地對農民基本上沒有任何吸引力,北京郊區(qū)的農民都不愿意種地,天天在盼拆遷呢。這都是“磚家”們天天鼓吹要加大補償?shù)慕Y果。問題是只補償了失地的農民,而那些種地的農民其實對國家的貢獻比失地的農民大多了。要是大家都不種地,用地蓋房子,保準這個國土上最“貴”的一定是糧食。目前北京四環(huán)內一畝地建房的收入與種小麥的收入差價應該是30萬倍以上。上次坐出租車,司機是北京最遠郊縣延慶的農民,問他家還種地不?他講“打死也不種了”,每畝玉米,一年下來只收入200多元,還不如開出租一天賺的。出租車還是北京最不賺錢的職業(yè)之一呢!可以想象一下我們的種地農民收入是一個什么狀態(tài)?
目前各地政府都在拼命宣傳本地大旱,因為“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叫得越響,可能分得的抗旱資金就越多,至于農民真正能夠拿到多少,也沒有人去查。去年大旱,貴州的干部們只后悔沒有云南喊得響,所以拿的補貼少許多。其實最該懲罰的就是那些灌溉設施最差的地方官員了。如果早早地動員農民把“儲水于民”的設施修起來,也不至于到了現(xiàn)在沒有水澆灌了。目前的水利部門,眼睛只盯著大工程,把錢都投到大江大河,投到工業(yè)用水、城市用水、發(fā)電用水上了,而真正最困難的是農民用水。只有把60多萬個村莊的儲水設施修好了,才能夠真正解決目前一不下雨就旱,一下雨就澇的困局。但今年的1號文件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嗎?村莊水利不給力,對解決干旱是沒有用的。